分享

凯文凯利对影响前后30年的十二种科技趋势的精彩阐述——《必然》精选

 海阔天空7815 2019-08-12

《必然》是凯文凯利(“KK”)较近写就的一本书(中文版于2016年1月首次发行)。全书主要内容共十二章,每一章分别阐述了一种科技趋势,每一种趋势的命名即为该章的标题。

以下一段话可以用来概括本书的内容:

“三十年中所发生的一切都被一些大势所主导……这些趋势将会在未来数十年中持续增长。本书就是对十二种必然的科技力量的阐述,这十二种力量也将会塑造未来的三十年。本书的目的便是将这些科技中的最新趋势整理归纳,并将它们的轨迹呈现出来。”——节选自凯文凯利《必然》自序


——精 选 摘 录——

世间万物都需要额外的能量和秩序来维持自身,无一例外……这就是著名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即所有事物都在缓慢地分崩离析……没了照料和维护,以及附加其上的额外秩序,万物无一会长存下去。生命的本质,似乎主要是维持。

在未来,我们所有人都会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全力避免掉队的菜鸟,永无休止,无一例外。原因在于:首先,未来30年中,大部分可以主导生活的重要科技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因此面对这些科技,你自然会成为一个菜鸟;其次,因为新科技需要无穷无尽的升级,你会一直保持菜鸟的状态;第三,因为淘汰的循环正在加速,在新科技被淘汰前,你不会有足够的时间来掌握任何事情,所以你会一直保持菜鸟的身份。

永远是菜鸟是所有人的新设定,这与你的年龄,与你的经验,都没有关系。

不在心中制造待以填补的缺憾,我们就无法拓展自己,更无法拓展我们的社会。

现在看来,前几波的开拓者好像已经开疆拓土,把每一个可能的角落都开发得一干二净……30年后,互联网似乎会充斥着APP、平台、设备和远远超过我们未来一百年的注意力所需求的内容。就算你能通过小小的创新榨出油水来,在那种极大丰富的环境里,又有谁会注意到你呢?但是问题在于,仅就互联网而言,什么都还没有发生呢?互联网仍然处在开端的开端。如果我们能够乘坐时光机前往30年以后,再从那时的视角来回顾现在,我们就会意识到,在2050年,大部分运转人类生活的伟大产品,在2016年以前,都还没被发明出来。未来的人们查看的会是全息投影,佩戴的会是虚拟现实隐形眼镜,呈现的会是可以下载的形象,操作的会是人工智能界面。他们回溯时会说:哦,你们那会还没真正地拥有互联网呢!

——第1章 形成 Becoming

通过注入额外的智能,我们几乎想不到什么东西不能变得新奇、不同和有趣。事实上,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预测接下来10000家创业公司的商业计划:挑选一个特定的领域然后加入人工智能。

谷歌正在利用搜索改善它的人工智能,而不是利用人工智能强化它的搜索能力。每当你键入一个查询词,点击一个搜索引擎生成的链接或是在网上创建一个链接,你都是在训练谷歌的人工智能。

每种智能都需要接受训练。尽管基因决定了人的大脑善于给事物分类,但人脑仍需要看过数十个实例才能区分猫和狗,人工智能更是如此……人工智能之所以获得突破,部分是因为对全世界令人难以置信的海量数据的收集为人工智能提供了训练的条件。

“建设人工智能就像造一艘火箭飞船,需要一个巨大的引擎和许多燃料。飞船的引擎是各种学习型算法,而燃料是我们提供给这些算法的大量数据。”(吴恩达)

越多人使用人工智能,它就会变得越聪明;它变得越聪明,越多人就会使用它……一家公司进入这个良性循环后,规模会变得极大,发展速度极快,以至于对其他新兴竞争对手形成压倒性优势。结果就是,未来的人工智能将由两到三家寡头公司主导,并以基于云端的多用途商业产品为主。

与异类智能打交道是一项新技能,也是对我们自身的开拓。

我们要制造生物演化无法得到的新型智能。

我们的职责就是制造能够用不同方式思考的机器,也就是创造异类智能。

我们将在未来的30年,甚至一个世纪里陷入一种旷日持久的身份危机,不断扪心自问人类的意义。最大的讽刺是,日常生活中那些实用的人工智能带给我们最大的益处将不在于产能的提高、富足的经济或是新的科研方式……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最大的益处在于,各种人工智能将帮助我们定义人性。我们需要人工智能告诉我们——我们是谁?

“现在我们提到制造业就会想到发生在中国的情形,但是随着机器人带来的制造成本下降,运输的成本将成为远比生产成本更重要的因素,距离近就代表低成本。因此我们会看到这种本地特许经营的工厂组成的网络,所有的东西将在距离需求地5英里以内的范围内生产。”

虽然人人都能得到个人机器人,但是仅仅拥有一个机器人并不是成功的关键。成功将青睐于那些以最优化的方式与机器人以及机器一同工作的人。产品的地理集群性差异将会凸显,但各个集群的产别不在于人工成本,而在于人的专业技能。人类和机器之间将形成一种共生关系,人类的工作就是不停地给机器人安排任务,这本身就是一项永远做不完的工作,所以,我们至少还能保留这份“工作”。

——第2章 知化 Cognifying

复制品无处不在,太过廉价,以至于只有无法复制的事情才变得真正有价值……当复制品免费时,你就要去销售那些无法复制的东西……比方说信任……和信任一样难以复制的特性还有很多,它们成了云端经济的价值所在。发觉这些价值只要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有人会为能够免费得到的东西付费?那些购买本来可以免费得到的物品的人们,他们买的到底是什么?

原生价值必须是在交易时产生的特性或品质。人们无法复制、克隆、存储具有原生性的事物,也无法仿制和伪造原生性。

以下是8种“比免费更好”的原生性特征:

1、即时性(Immediacy)

2、个性化(Personalization)

3、解释性(Interpretation)——有个老笑话是这么讲的:软件下载免费,用户手册一万美元。

4、可靠性(Authenticity)

5、获取权(Accessibility)——拥有往往是件烦人的事情。你得让自己拥有的东西井井有条,与时俱进……你花钱购买的不是这些东西,而是简单获取的便利,以及不用再去维护的义务。

6、实体化(Embodiment)——把无形世界用更棒的实体化呈现出来,方法无穷无尽。

7、可赞助(Patronage)——从本质上讲,热心的受众和爱好者希望为创作者买单。

8、可寻性(Discoverability)——当世界上的图书、歌曲、电影、应用和其他所有事情都以数百万计争夺你的注意力的时候,能被寻找到就具有了价值。而鉴于被创造出来的作品每天都以爆发性的数字增长,能被寻找到就更成了难能之事。爱好者们……越来越多地依赖其他爱好者和朋友来推荐好东西,也越来越希望为引导买单。

亚马逊最重要的资产并不是它的会员快递服务,而是过去几十年里积攒起来的上百万条读者评论。

——第3章 流动 Flowing

计算机芯片变得如此之小,屏幕也变得如此轻薄和便宜,以至于在未来30年,半透明的眼镜会为现实提供出一层信息。如果你拿起一件东西,并通过这种眼镜来看,那么这个东西的本质信息将会以文本覆盖的方式显现出来。通过这种方法,屏幕将能让我们“阅读”一切,而不仅仅是文本。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屏幕还会观察我们。它们将会成为我们的镜子,成为我们对之凝视以找到自我的那些水井。

——第4章 屏读 Screening

对事物的占有不再像曾经那样重要,而对事物的使用则比以往更加重要……即时的借取使你能够享受到占有一件物品时的绝大多数利益,同时减少了占有它所带来的一些不利因素……就某些方面而言,使用权要优于所有权,以至于使用权正在开拓经济的新领域。

在我们向使用权靠拢并远离所有权的长期进程中,有五个深层的科技发展趋势起着推动促进的作用。

1、减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产品倾向于使用更少的物质。

数字科技通过加速产品向服务的转变来促进减物质化趋势……产品会鼓励所有权,但服务并不主张所有权,因为伴随所有权的排他性、控制性和责任类特权在服务时是没有的……这种从“拥有你所购买的”到“使用你所订阅的”的转变推翻了一些传统。所有权是随意的、不稳定的。如果有更好的东西出现,那就抓住新的丢掉旧的。而另一方面,订阅则提供了一个有关更新、发布和版本的永不停歇的服务流程,促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保持永久的联系。

2、按需使用的即时性( Real Time On Demand)——对于短期使用来讲,分享所有权真是明智之举。而就我们即将迎来的世界,短期使用将成为常态。

由于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发明和制造出来,而每天能够享受它们的时间总量不变,所以我们在每件事物上花费的时间会越来越少。换句话说,我们现代生活的长远发展趋势就是大多数物品和服务只做短期使用。因此,大多数物品和服务都在准备着被用来租赁和共享。

传统租赁业的下滑源于实体商品的“竞争”本质……为了保证实体商品租赁业务的增长,出借方不得不购买更多的实体商品……无形的商品和服务可不会以这种方式运作。此时,租赁是“非竞争性的”,这意味着你可以将同一部电影租给任何想在这一时刻观看的人。无形产品的共享范围正在迅速壮大。这种将产品共享给很多人而不减少每个租赁个体满意度的能力是极具改革性的,它将使用该产品的总费用急剧降低。

3、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是长距离即时通信的技术手段促成了这个去中心化的时代。

从中心化的组织向更为扁平化的互联网世界转变的后果是,每一个事物——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必须更快地流动起来,以保证整体在一起移动。流动是难以拥有的,所有权似乎正从你的指缝间流失。

现代文明的几乎每个方面都已经开始变得扁平化,除了其中一个方面——货币。货币制造是留给中央政府来最后负责的工作之一……比特币是一种完全去中心化、分布式的货币,它无需任何一家中央银行来为其准确性、强调性与调节性负责……也许比特币最负盛名的就是其匿名性以及它所激发的黑市交易……比特币最重要的创新是它的“区块链”——使其变得强大的数学化技术。作为一个革命性的发明,区块链能够让金钱之外的很多系统都实现去中心化……当我发给你1比特币时,则不存在一个中央式中介牵涉其中,我们的交易会被记录在一个公共账簿里(即一个区块链),而这个账簿会分发给全世界其他所有的比特币持有者,这一共享数据库记录着所有现存比特币的交易历史以及持有者……就好像每个人都拥有着所有美元的完整交易史……通过这种方式,一个区块链便借用点对点系统建立起了货币信任。

4、平台协同(Platform Synergy)——平台是由一个企业创建的基地,使得其他企业可以在其基础上创建产品和服务……一个平台就像是一个百货公司,出售并非由它创造的商品……平台是提供服务的工厂,而服务偏爱使用权而非所有权。

5、云端(Clouds)——云端的一个核心优势在于,它变得越大,我们的设备就变得越小巧、越轻薄。云端负责所有的工作,而我们手里的设备只是提供对接云端工作的一个窗口。当我盯着手机屏幕看一个视频直播时,我正在看的是云端里的东西。

使用而非拥有事物,使我可以保持敏捷和精力充沛,时刻为即将出现的未知事物做好准备。

——第5章 使用 Accessing

在共享这把尺子上,如果满刻度是10的话,我们目前的刻度只是2。专家们曾经认为很多话题是当代人绝不会共享的:我们的财务状况,我们的身体问题,我们的性生活,我们内心最强烈的恐惧。但事实证明,只要借助恰当的技术、在恰当的条件下,辅以恰当的收益,我们就会共享一切。

自上而下的机制是需要的,但又不能太多……今天,我们可以有无数种方式将大量的失控元素与少量的自上而下的控制相混合,这是最激动人心的前沿。

每一步改变都是借由少量自上而下的智慧来校正大规模自下而上的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愚笨。

借助共享技术,最冷僻的兴趣将不再孤独……这种趋势终结了大众市场独霸天下的局面,带动了乱众市场的增长。这是一个全球范围的“利基市场”……每一个类似的利基市场都是小众的,但是存在着数千万个不同的利基市场。在这海量的利基市场中,即便每个小众爱好只能吸引几百个粉丝,一个潜在的新粉丝只要谷歌一下就能找到组织。

如今是观众为王的时代。但创作者呢?在共享经济下谁支付他们报酬?当中间机构消失后谁来出资支持他们的创作活动?答案令人惊奇:另一种共享技术。再没有比众筹更能让创作者受益的方法了,在众筹中资助作品的正是观众,粉丝们集体资助他们所喜爱的。

让你的粉丝成为你的营销主力……照顾好粉丝几乎就是一项全职工作。

迄今为止大众共享最具潜力的未来还是在以粉丝为基础的股权众筹领域。与投资一个产品不同,支持者们是在投资一家公司。其理念是允许一家公司的粉丝购买这家公司的股份……理想状态下公司应从自己的消费者那里融资,然而现实中财大气粗的养老金基金和对冲基金才是公司股份的大买家。对上市公司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密切的政府监督可以为普通的股票购买者提供一些保障……但是对于有风险的创业公司、单打独斗的创作者、疯狂的艺术家,或者是在车库里的两个小伙子而言,他们负担不起这繁重的文案工作和层层的金融官僚审批程序。每年只有寥寥几家资金充足的公司才有机会IPO,而且还要花大价钱请律师和会计人员对业务进行内部审计。如果存在一个开放的P2P机制,使得任何一家公司都可以(在一定监管下)将其所有权股份向公众发行,那将给商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正如众筹能够使数以万计的新产品得以问世一样,新的股权共享模式也会催生出数以万计的创新企业。到那是,共享经济将会包含所有权共享。

几十年前国际银行就发现,将少量的钱借给穷人要比将大量的钱借给富裕的国家政府有着更高的还款率。

创新自身也是可以“众包”的。作为财富500强公司之一的通用电气担心他们自己的工程师无法与身边的快速创新保持同步,因而上线了Quirky平台。网络上的任何人都可以向通用电气公司提交一个全新产品的创意。每个星期,通用电气的员工都会票选出当周最佳创意,然后开展工作使其变成现实。如果一个创意变成了一个产品,那么创意的提出者也会挣到钱。

到2050年,最大、发展最迅速、盈利最多的企业将是掌握了当下还不可见、尚未被重视的共享要素的企业。任何可以被共享的事物——思想、情绪、金钱、健康、时间,都将在适当的条件和适当的回报下被共享……在我们历史的这一刻,将从未被共享过的东西进行共享,或者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共享,是事物增值的最可靠的方式。

——第6章 共享 Sharing

在人们有限的一生中,没有人有足够的时间把每个选择的潜在影响都逐个审视一遍。即使只是对过去24小时里被发明或创造出的新事物进行概览,也会花费我们一年以上的时间,我们将需要额外的帮助才能穿越这广袤土地。

生命如此短暂,却有太多的书需要去读。我们需要某些人或者东西来做出选择,或者在我们耳边悄悄地告诉我们该如何选择。

从人类视角看,一个过滤器关注的是内容。但如果反过来,从内容的视角看,一个过滤器关注的是人类的注意力。内容扩张得越多,就需要更多的注意力聚焦。

“在一个信息丰富的世界,大量的信息内容意味着某种东西的缺乏:无论它是什么,肯定是因信息消耗引起的缺乏。而大量的信息消耗的是什么,这是显而易见的:它消耗的是信息接受者的注意力。因此信息的丰富促成了注意力的缺乏。”(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1971)——西蒙的这一见解通常被简化为:“在信息丰富的世界里,唯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类的注意力。”

数万亿小时的对于商品的低级注意力推动了我们经济的绝大部分,以及互联网经济的一多半。单纯的一小时并没有多少价值,但汇聚成整体后的力量则能够以排山倒海之势创造奇迹。

产品大量过剩,以至于对大量冗余产品进行过滤的需求在持续增加,而导致产品过剩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各种廉价物料交互影响。总体来看,随时时间的推移,科技基本上向免费方向发展,这就会促使产品大量过剩。

这也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在一个充斥廉价品的时代,又有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当所有商品的费用都在向零靠近时,唯一一件还在增加费用支出的事情就是人类的体验——这是无法被复制的。除体验以外的每样东西都在逐渐变得商品化,逐渐变得可以过滤掉……人们在创造体验和消费体验上都十分擅长,就这一点而言,机器人毫无用武之地……当机器人接手了我们现在的工作之后,我们人类会将珍贵的、稀缺的注意力投入到体验上。这是我们将会把钱花出去的地方,也是我们将要挣钱的地方。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情与这一系列用于提升体验并促进个性化的科学技术有关,那就是它们给我们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以促使我们去弄清楚我们是谁。

进行更多的过滤是必然的,因为我们在不停地制造新东西。而在我们将要制造的新东西中,首要的一点就是创造新的方式来过滤信息和个性化定制,以突显我们之间的差异。

——第7章 过滤 Filtering

纽约大学经济学家保罗.罗默认为,真正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并非源于新资源的发现和利用,而是源于将已有的资源重新安排后使其产生更大的价值,增长来源于重混……“所有的新技术都源自已有技术的组合。”……适用于经济增长和技术增长的事实也适用于媒介增长。我们正处在一个盛产重混产品的时期。

在不久的将来,只要我们在意,就可以选择尽可能多地记录我们日常的谈话交流。而且这样的过程几乎不花费过多精力,只需我们携带(穿戴)一个设备,并且回放的操作也十分简单。有些人可能会将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记录下来,以便为他们的记忆提供支撑……这样将会营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其中每个人的过去都是可以查阅的。

重混——对已有事物的重新排列和再利用,对传统的财产观念和所有权概念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如果一段旋律是你的财产,就像你的房子一样,那么未经授权或支付相应报酬的话,我对于它的使用权就会受到极大限制。但是数字比特媒介最显而易见的特点就在于不可触摸以及非竞争性。比特的特点更类似于观点,而非不动产。早在1813年,托马斯.杰斐逊就认识到观点并不能完全被视作财产,或者说即使它们是财产,也与不动产有所区别。他这样写道:“一个人从我这里获得了一个观点,他在接受这个观点指导的同时并没有对我造成损失;就像是借用我的烛火点亮他的蜡烛一样,他收获光亮的同时并没有让我变得暗淡。”如果杰斐逊把他的房子给了你,那么你将拥有他的房子,而他就没有了。但是如果他给了你一个想法,你将获得这个想法,而他仍将保留这个想法。

就大部分情况而言,我们的法律系统还停留在农耕时代的准则上,即将财产视为实体。这已经落后于数字时代的发展。我们并不缺乏探索尝试,只是想要在所有权日渐不受重视的领域弄清所有权如何发挥作用,是有难度的。

一个人如何“拥有”一段旋律?当你给我一段旋律后,你仍然拥有它。还有就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界定?如果一段旋律与另一段1000年前的旋律只有一个音符之差,它还是属于你的吗?

在一个以网络速度发展的世界里,长达一个世纪的法律闭锁是对创新和创造力的严重损害。这个残余的负担源于我们先前生活的基于物质原子建立的时代。全球经济都在远离物质世界,向非实体的比特世界靠拢。同时,它也在远离所有权,向使用权靠拢;也在远离复制价值,向网络价值靠拢。

但凡有价值的创作物,最终将不可避免地以某种形式转化成其他东西……在未来的30年里,最重要的文化作品和最有影响力的媒介将是重混现象发生最频繁的地方。

——第8章 重混 Remixing

现场感和互动效果是推动当前虚拟现实技术快速发展的两大亮点。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们将继续拓展更多可以与之互动的事物。我们会继续给自己制造的事物添加新的传感器和感官功能。每样事物都将获得视力、听力,以及GPS定位能力。我们可以一步步地添加一些新能力,比如感温探测、分子敏感性(可称为嗅觉),以及一些超人才有的能力,比如X光透视,含氧量探测,或者癌症检测。这些功能使得我们的创造物可以对我们进行反馈,与我们互动,它们还可以自我调整以配合我们的使用。

未来的技术发展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新型互动方式的发掘。在未来的30年里,任何无法实现密切互动的事物都将被当作“坏”掉的东西。

——第9章 互动  Interacting

不久的将来,一个极其个人化的身体记录数据库(包括完整的基因序列)可以用来打造个人治疗方案和个性化医疗。科学能够通过你生活的日志,为你专门生成治疗方案。例如,家里的一台智能个性化制丸机能够完全按照你当前的身体状况把药物进行混合,如果早上的治疗减缓了症状,系统还会调整晚上的剂量。

今天,在技术带来的富足世界中,生存的威胁来自过量的菁华物质。太多的菁华打破了我们的新陈代谢和心理的平衡,而我们的身体还不太能留意到新的失衡状况。

几十年后,任何被生产出来的东西都将包含一块能联网的芯片。广泛联网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我们可以精确地追踪一样东西是如何被使用的。

实现文明的互相监督需要技术的修补和新的社会准则。

用法律限制追踪的扩张或许就像用法律禁止复制一样无效……如果我们能让追踪重新变得对称,可以追踪那些追踪我们的人;如果我们能让追踪者负法律责任,并且为信息的准确性负责;如果我们能让利益更明显且与我们更相关,那么我想追踪的扩张将是可以接受的。

个人化和透明度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个人化程度越高所需的透明度就越高。绝对的个人化(虚荣)需要绝对的透明度(无隐私)。如果宁愿保持隐私,不对朋友和机构开放自己,那么我必须接受个性不受重视的一般化对待,我将成为一个平均数。

如果今天的社会媒体教会我们一些关于人类的东西,那就是人类分享的冲动胜过保持隐私的愿望……我会这样总结:虚荣战胜了隐私。

网络让如今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有可能真正实现匿名,但它同时使得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匿名难上加难。我们在掩盖身份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就会在揭开身份使自己完全透明的道路上更进一步。接来下,生物特征(虹膜+指纹+声音+面部+心率)让我们无处可藏……在我见过的任何系统中,当匿名变成常态时,系统必然失败。充斥匿名者的社群要么自行毁灭,要么从完全匿名变成伪匿名状态……匿名是一种逃避责任的手段,不用负责任的状态最大程度上释放出人类的恶……隐私只能通过信任获得,而信任需要稳固的身份作基础。

——第10章 追踪 Tracking

在我看来,如今发生的那些“不可能”(维基百科、YouTube……)的事都体现了一种更高级的新型结构。它们是大规模分享带来的,更准确地说,是大规模合作和大量实时社会互动的结果。

我认为已经有证据表明,海量的非凡事例正在激励着普通人,让他们敢于做出非凡的尝试。与此同时,最衰的失败集锦则是另一种极致的呈现……好消息是,这些事情能让我们了解人类和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极端主义拓展了我们的极限;坏消息是,贪得无厌地追求极端状态导致我们对平凡的事物总是感到不满。

我珍视对时间的“有益浪费”,它是创造力不可或缺的来源。更重要的是,我相信工作和娱乐的合并、严肃地思考和娱乐地思考的结合,是互联网带来的最伟大的创新之一。高度演化的先进社会的理念不就是使人们不再需要工作吗?

我注意到蜂巢式心智已经将我的思考方式充分地推广并散布开来。我的思考方式更偏向行动而不是沉思……有了一个想法后我会先行动而不是先思考……我们必须保持流动和机敏,流转在各种观点之间……想在湍急的河流中划独木舟,你的动作必须快如流水;同理,要对付迎面而来的艾字节级的信息量以及各种改变和颠覆的力量,你必须紧跟各个领域前沿的流转速度。

在科学工具的帮助下,如果知识真呈指数增长,我们应该很快就能消除困惑。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不断发现更大的未知领域。因此,虽然我们的知识量呈指数增长,但是问题的数量同样会以指数级的更快速率增长……换句话说,科学作为一种手段,主要增长了我们的无知而不是我们的知识。

答案将变得廉价,而问题会变得更有价值……一个到处都是超级智能答案的世界鼓励人们对完美问题的追求……讽刺的是,最好的问题不是能让我们得到答案的问题……一个好问题值得拥有100万种好答案。一个好问题就像爱因斯坦小时候问自己的:“如果和光线一起旅行,你会看到什么?”……一个好问题不能被立即回答。一个好问题挑战现存的答案。一个好问题与能否得到正确答案无关……一个好问题创造了新的思维领域……一个好问题是机器将要学会的最后一样东西。

提问比回答更有力量。

——第11章 提问 Questioning

有些人认为我们分享的内容已经太多了,但其实大规模分享才刚刚开始。我们从拥有权到使用权的过渡才刚起步。各种各样的“流”都还只是“涓涓小溪”。看上去我们已经被过度追踪,然而未来几十年内,我们被追踪的程度将是现在的千倍;高度的知化会让我们现在从事的最智能的事情看上去十分蠢笨。

未来30年,霍洛斯(包括所有人的集体智能、所有机器的集体行为、自然界的智能相结合形成的整体以及出现在这个整体中的任何行为)将沿着与过去30年同样的方向前进,那就是:更多的流动、共享、追踪、使用、互动、屏读、重混、过滤、知化、提问以及形成。我们正站在开始的时刻。

——第12章 开始 Beginni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