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论语.卫灵公》擦亮你的双眼

 柠檬树下的思考 2019-08-12

【28】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正如前边子贡问孔子“乡人皆好之,何如?”孔子说“未可也。”接着孔子问“乡人皆恶之,何如?”孔子回答说“未可也。不如乡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见《子路篇.第二十四》)”。对于一个正道、直道而行的人来说,在社会上谤誉都会存在。但是一个人,如果大家都厌恶他,想置他于死地,一定要好好看看,或许他真的十恶不赦,也有可能是因为妨碍了大家的利益,大家合起伙来整他。同理,如果所有人都称赞某个人,也要注意,要么大善,要么就是大恶,所以孔子说“必察焉”。

【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弘”是使……广且大。真理的客观存在的,是永恒不变的,一直在天地之间存在着,只是没有碰到有德的人去传播而已。而“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可以弘扬传播道德。

【30】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人不怕犯错,就怕明明知道自己错了,还不知道悔改。明明知道是自己的问题,还去想办法推卸责任。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认真悔过、改正,才会有发展进步——当然悔过不是简单说两句“我错了”。

就跟汉武帝一生英雄,晚年时期认识到自己穷兵黩武给天下百姓带来的危害,以及听信江湖术士导致朝廷混乱,所以在登泰山的时候,守着天地、群臣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 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见《资治通鉴.汉纪十四.政和四年》)”同年,又下了《轮台诏》“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 悲痛常在朕心。今又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朕不忍闻!”开了皇帝“罪己”的先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