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不等于3 “花掉一天,等于浪费24个小时。” 在一般人眼中,这样紧促的计时方式未免太过残忍,可这句话却是我国一位著名数学家的人生格言。 陈景润先生
少年求学 1933年5月22日,陈景润出生于福建福州市胪雷村的一户贫寒人家。父亲是一名邮局职员,工资少的可怜,母亲是持家妇人,家里的收入根本无法支付日常开销。 因此,吃不饱、穿不暖对陈景润来说更是家常便饭。
1945年,陈景润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三元县中学,厉害的是,他直到毕业都保持了数学成绩全优的记录。 与此同时,他遇到了影响自己一生的老师——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的沈元教授。
陈景润想攻克“哥猜”,而现实却连学校都上不了,只能在家自学,然而就这样他都考进了厦门大学数学系。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陈景润的大学生活,除了吃喝拉撒,就只剩下“数论”了。 1953年,陈景润提前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北京四中教书,但因为自身体弱多病,被迫停职回乡养病。 回家后的陈景润为了赚钱养家,只好摆了个租书摊,一边守摊,一边看书。
后来,陈景润摆地摊的事情传到了厦门大学校长的耳边,校长因不忍陈景润的数学才华被埋没,就把陈景润接回了厦大工作。 斗室求证 1956年,23岁的陈景润在厦门大学发表了他的第一篇题为《塔内问题》的论文,不仅受到了华罗庚的称赞,还受邀到北京参加当年8月召开的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 之后,他被华罗庚亲自点名调往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工作,陈景润喜极而泣地说了一句:我太不容易了。 华罗庚(右二)、陈景润(右一) 在科学院数学所工作期间,陈景润相继发表了《给定区域内的整点问题》、《圆内整点问题》等几篇论文。 而这些论文其实都只是在为他的终极目标作理论基础而已——攻克哥德巴赫猜想。
1725年,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哥德巴赫在一次上课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个问题:任意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1+1)。
哥德巴赫猜想手稿 估计哥德巴赫也没想到,当时自己偶然发现的问题,直到两百多年后的今天都没能解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