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归教育的本源性问题

 张富群 2019-08-12

 陕西省丹凤中学张富群 邮编:726200

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这样定义教育:“教育是有组织、有目的地传授知识的工作。”1997年该文件修订,该定义变成了“教育是能够导致学习的交流活动。”这个定义,集中反映了教育的本源性问题,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为了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弊端,新课改提出了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方式的理念。高效课堂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六字箴言,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备受教育界重视。与此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学科课程教学中的重大价值被忽视,许多学校的老师被普适的、千篇一律的课堂教学模式牵着鼻子走,出现了语文老师可以教数学,数学老师可以教语文的尴尬现象,等等。这些现象凸显基础教育偏离教育本源性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回归“教育是能够导致学习的交流活动”这一教育的本原性问题,最根本的是树立教师的学科课程专业尊严,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是学生学科课程知识建构的积极促进者,是学生课堂交流的问题提出者和价值取向的评判者,是课堂生成最佳情境的把握者和引导者,是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有怎样的教师能力和水平,就会有怎样的课堂教学生态。

回归“教育是能够导致学习的交流活动”这一教育的本原性问题,其关键是扩大“交流”的外延。课堂上,可以是老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学生问,老师答。课上课下,师生交流,生师交流,生生交流。教师的作用和价值在于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科学精神,和学生建立起平等交流、尊重学生首创精神、向自己具体鲜活的学生学习、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学生留出独立试误的时间和空间,做学生交流学习的坚强后盾,营造师生乐此不疲追求科学真理的学习生态,把回归“教育是能够导致学习的交流活动”本源性问题落实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