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只摘不看 2019-08-13

我是一名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求学十二年,我常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教育到底怎么了?直到读了熊培云先生的《自由在高处》中的一篇标题为《二等于多少?》这样一篇文章,我只能说,我感慨颇深。

我相信很多求学的学生大概和我求学时一样,曾在中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压迫下痛苦的学习着无奈却又不得不接受着。然而,作为一名毕业生,有些话,我还是想和大家分享。一方面,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也为了吐露众多学子的心声。

熊培云先生曾说过:标准答案是个不折不扣的祸患。此话不假。而标准答案也确确实实影响了我十二年(特别是当我升入高中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之后)。

拿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来说,“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这个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这句话出自2017年浙江高考卷语文阅读题最后一题,当原作者拿到试题后却说“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标准答案,一个多么令人啼笑皆非的词语!试问一个考生究竟是在揣摩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还是在考虑制答案的人究竟会写怎样的标准答案?这不就是一种被建立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机制吗?

下面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例子。

我先来说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有一幅标题为《捷径》的漫画,漫画内容为火车站出站口电梯下挤满了人,人们你争我抢,谁也不肯让谁,就导致都上不去电梯;而跟它形成对比的是旁边的步行梯上,只有一人双手提着行李,快步行走。那么,请自选角度立意。当我看到这幅漫画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楼梯与电梯的对比,快与慢的对比,于是我写下了《别让科技捷径放慢脚步》,当我满怀信心的把答卷上交之后,发下来的试卷上写下一个大大的“0”,(这是我永生难忘的,这辈子作文还没得过0分)。我不服气,拿着试卷去找老师理论,老师给我的解释是:从这幅漫画中我没有看出体现出来的“科技”,你应该立意为“脚踏实地,勤奋努力”。“好一个‘你应该……’”我心想到。我仍是不服,老师拿我没有办法,把我的立意带到了课堂上,一边强调她的立意多么正确,一边又痛斥我的立意多么离谱,然后让同学们举手表决。结果可想而知,我以0票完败给了她。而当课下同学们谈及此事时,对我说:其实我挺赞同你的,只是不敢在她的课上举手罢了。我向她们笑了笑,是啊,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

还有,有一次我写作文,用了一个词语:冒天下之大不韪。意思我当然是在知道的情况下才用的,就是说不顾天下人的反对,犯下罪恶极大的事。老师给我圈了出来,并说:老师们不知道的词你就不要乱用!并着重给我强调了一番。从那一刻起,我就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应试作文不是文学创作,是写给阅卷老师只为博她一笑的,而绝非写给自己的,让自己读来赏心悦目的。

再来说发生在我同学身边的故事。

俗话说:琵琶可反弹,铮铮出新声。这种东西对于作文来说可谓华而不实。为什么这么说呢?升入高三以后,我们不再拘泥于高一的散文,高二的议论文,作文要求变成了文体不限。对于那些爱创新爱创作的学生们可谓是一大福音。于是在一次写作中,全校有两位同学使用了小小说的形式。结果你们当然也不难猜,老师一看格式不是按他心中所想,直接给两名学生判了低分,并在各个班到处宣传。要知道这两名学生平时都是总分六百六七的优秀学生!从此,经历血的教训之后,全校再也没有人敢独树一帜了,全都规规矩矩的按照老师的套路来写:高三就要写议论文!开头概述材料!提出论点!中间写三段!并列式或递进式!一定要引用名言或事例!结尾把论点再抄一遍!就很好了!!!从此学校再也没有了新颖的作文。

记得有一次,我写了一篇演讲稿,并没有按照上述格式来写(我想的是演讲稿不应该和观众有亲切的交流互动的嘛),结果老师给我判了48分(满分60分),把我叫到了办公室,告诉我,你这篇作文本来可以上50分的,你知道你的原因出在哪里了吗?我摇了摇头。“我没有按照我要求你们的格式来写!这就是你上不了50的原因!”我不服,“为什么演讲稿也要按照议论文的格式来写啊?”老师反驳道:“我演讲稿中有论点有错吗?我演讲稿中用名言有错吗?我演讲稿中用事例有错吗?我演讲稿中用并列式递进式有影响吗?”一时间,我竟无言以对。从此,我又明白了一个真理:任何文章都要按老师的标准格式来写。

更可笑的还有一次。期末大考作文要先在我们学校阅一遍,在投放到市里阅一遍。我们老师阅到一篇《人生如逆旅》的文章,向我们痛斥了一顿,题目都不知所云!这还怎么给高分!等成绩出来后,那名被我们老师痛斥的学生以作文55分,语文总分135分的成绩被全校赞誉,我们老师的打脸事迹也由此在我们班传开……

文已至此,你或许会说,这一切都可能是和你语文老师有关吧。但我想说的是,这毕竟还是代表了社会上的一类人,反映了教育上的一类现象,相信不少学生都和我一样经历过诸如此类的事情吧,毕竟,中国的教育体制在这里摆着,我们所接受的语文教育不正是死记硬背,按答题模板做题,按标准格式写作的语文套路吗?

通过上述事例,我想说的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亦是如此。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没有孰对孰错之分,但有孰优孰劣之别。一篇作文,固然有它的最佳立意,但考生如果有一个不一样的立意,那他必定是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不妨在给他判0分之前,认真听他细细道来,再做定夺。但是,中国的教育体制不允许我们这样做!

我曾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高考的语文考核方式是否应该改改了,这种靠答题模板,猜出卷人的心思做题,靠背作文用套路写作的方式,没有了自己的思想,真的能考察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吗?这难道不是一种做题机器吗?

最后我还有一个问题,这个困扰了我十二年之久的问题:中国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