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卷手记 | 高考考场作文如何规避写作误区?阅卷老师亲授锦囊妙计!

 崔无容 2019-07-08

作者:丁长缨

济南一中语文教师,市优课获得者。专注高考作文教学多年,《求学-高分作文》《新课程报-语文导刊》的长期供稿人。

查看丁老师更多文章可关注课标大语文微信公众号。

虽说是已经多次参与过高考阅卷了,但对于参加2019年的高考阅卷工作我还是抱有一些期盼与憧憬。打出这一行字后,心里不觉立马追加了一句,看来累的还不够!

哈哈,有一种累叫高考阅卷!阅过卷的人都懂的!尤其是阅高考语文作文题,超长的工作时间,精准的标准判断,高频的打分节奏,让人抓狂的无效卷、三评率以及精力高度集中后的虚脱感都会以阅卷这一的面目在等着你。

然而,2019年是山东省恢复使用全国卷后的第二年,久违全国卷这许多年后,我们的备考到不到位,学生实际作答情况如何,常规训练与高考真题的差异等等,都能够在这高强度的阅卷体验中渐渐清晰起来。这或许就是我期盼的缘由吧。

在刚刚开始熟悉标准卷,学习评判标准的时候,我对自己说这次恐怕是阅卷难度系数最低的一次。不错,2019年全国卷Ⅰ的作文题题目导向明确,题干要求明晰,题目关键词“劳动”语义通俗常用,几乎将以往题目设置中会出现的各类偏难险怪陷阱全都避开,出题人在审题立意这一环上已经把“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旗子竖起来了,只考查学生在表达情意上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运用能力。这类论述角度单一的题目按说跑题的文章会很少,阅卷难度当然就会低一些。谁知真正阅起来后,却发现戴着“热爱劳动”的帽子,立意不清、中心不明、与热爱劳动主题相游离的文章并不少见,阅卷难度系数自然也没有明显降低。

偏离题意的文章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表现:

一、错误诠释题目中的核心概念,导致文不对题

不少学生在行文中对于题目核心词“劳动”这一概念解说不准确,将“劳动”等同于“勤劳”“勤奋”“勤俭”“奋斗”“拼搏”“追求”等,无论是事理阐述还是举例论证都不是围绕“劳动”展开的,导致文不对题,偏离题意。

其实这一现象在日常作文训练和模拟考查中也颇为常见,就如“劳动”这般极其普及通俗常用的词语,作为高三的学生对其概念认知应该不会出现偏差。文不对题的原因何在?恐怕与日常作文训练中简单化的仿作套用有关系。学生在写作时不是从个人的认知的角度来阐述说理,而是习惯于套用现成的积累语段,导致文不对题,拼凑成文。如这一段语句:

君不见一百年前的热血青年,发愤图强,立志报国;君不见七十年前的革命前辈,踏实肯干,坚守信念;君不见四十年前的改革先锋,埋头苦干,拼命硬干……是他们用如歌岁月,热血青春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我们要在这条道路上有一分光,发一份热。“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们要接过“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接力棒,继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夙兴夜寐,热爱劳动。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劳动中,知“勤”深,行千山。

整个文段读起来流畅顺达,但是语意间没有一句和“劳动”有关联,完全是挪用一段现成语段与“热爱劳动”嫁接起来,生拉硬扯。这样的投机文风让阅卷老师很是苦恼,反映出高中作文训练中的急功近利的心态,应该坚决反对。

二、错误延展题意指向,导致偏离题意

在阅卷过程中还发现一种错误延展题意指向的跑题现象。学生对题意指向把握不清,理解偏差,导致行文时错误延伸题意。我们看全国卷Ⅰ题干语料的表述:

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很明显在该语段中罗列了那些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的说辞,对于不尊重劳动的现象题干中没有列举。其中“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这句话是用来印证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的。考生深入思考一下劳动的意义,就会明白劳动不仅仅是体力的劳作,在劳作的同时人们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提升,人类的进步与成长都与劳作息息相关。简单化的把劳动只看成体力劳作,想依赖技术手段摆脱劳作的想法是劳动无知论的腔调。题目语料中列举出这种腔调目的就是要考生深入思考劳动的实质意义。而有考生对此进行了错误延伸,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面取代人力劳动或者说过于依赖人工智能替代人力劳动会使人更懒散。这样的阐发属于对题意中不理解、不愿意劳动的深层意义进行了错误延伸。应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与运用同提倡劳动、热爱劳动不违背,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劳动史,劳动光荣在任何时代都不落伍。

扫描上图二维码,即可购买

三、事例不当,论据与论点结合不紧密

这类失误是老问题了。整篇文章的总立意和分论点都是围绕热爱劳动的展开的,但是事例列举表述的重点却不是劳动。从今年卷面看,在事例列举上依旧是“感动中国”“大国工匠”的天下,外加上“我在故宫修文物”和“改革开放先进人物”的事迹经历。如果事例运用得当,语言精炼,这类文章一般就会进入一类卷了。但是如果一味套用颁奖词,没有侧重人物的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劳动精神得分在二类下。

再有题目要求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为主题写演讲稿,演讲稿的文体可以是议论文体,也可以是夹叙夹议的形式。在现实中许多夹叙夹议的演讲稿是很有感染力的,如《我有一个梦想》和莫言先生的诺奖感言。由于当今学生普遍没有劳动经历与体验,包括那些来自农村学校的学生,从卷面看学生结合自身的劳动经历谈对劳动的认知时,就是做家务做值日。刷刷碟子,洗碗洗衣服就是他们眼中的劳动,因而叙述性的劳动流于浅层次,说服力感染力自然就差一些。议论性文体的又有不少是空喊口号的,大词豪语满篇也是近两年高考作文中呈现的新问题。看来倡导劳动,在青少年成长中真正加上劳动这一课势在必行。

最后说一句,每一年作文卷都会有不少“金句”成为考生提升文采的“法宝”,这些句子的流行总是以一种不谋而合的态势出现在考生的卷面中。整合今年的流行语有这样几句:

1.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2.大国泱泱,大河滂滂。中华风度,江山辉煌。

3.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4.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5.我有使命不敢怠,站高山兮深谷行。

以上看出高考前确是知识积累最丰厚的时期,考生们对中华世纪坛的祭文、梁启超、鲁迅、尼采、贾平凹等名言名句张口即来,下足了功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