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自成逼死了崇祯,为何最后还是失败了?你听听孟子怎么说?

 姜子说古书 2020-07-27

文/姜子说书

明朝末年,大量农民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变卖农田,沦为流民,最终,揭竿而起!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一路打到了北京,成功逼死了明朝的崇祯皇帝朱由检。

在朱由检上吊之后,李自成如愿以偿登上了龙椅,却在短时间内被清兵打退,最后,客死异乡。

那么问题来了:李自成逼死了崇祯,为何最后还是失败了?你听听孟子怎么说?

据《孟子》一书记载,孟子曾经提出“民有恒产”的说法。《孟子·滕文公上》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在农耕社会,孟子所说的“民”,自然是以“农民”为主的民众,而对于农民来说,他们最重要的资产,便是农田。

而这里所谓的“恒产”,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永恒的、固定的财产,一方面也可以理解相对稳定的资产。

突然的破产也好,突然的暴富也罢,都是一种不稳定,都会导致芸芸众生迷失自我,失去平常心,所谓“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便是因为农名失去了恒心,贪心不足,出卖了恒产,而统治者没有及时进行干预,加之连年的天灾,最终导致流民遍地、蛇鼠横行。

在这个角度来看,农民变成流民,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得归罪于他们自身。虽然有外界诱因的邮箱,但是,也正是因为他们自身无恒心,放辟邪侈,才会自取灭亡。

而失去了恒产的农民,本质上已经不再是农民,而沦为流民。换句话说,与其说李自成领导的是农民起义军,不如说他领导的是流民起义军。

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他们是有恒产的,也有恒心,起义这种事,不是他们能够做出来的。

而没有恒产的流民,他们原本就没有恒心,先是因为贪图安逸,指望不劳而获,不惜坐吃山空,最终发动起义,靠掠夺为生,可谓是“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一群习惯了以掠夺为生的流民,习惯了大起大落的人生,能够指望他们拥有一颗恒心,等着李自成实施“均田”政策,守着那点固定的恒产安分过日子吗?不能够!

当了皇帝的李自成,免不了贪欢享乐,难顾大局!起义成功的流民们,何尝不是等着裂地分王呢?真的还会满足于温饱吗?

鲁迅曾经说过,当了老爷的奴隶,往往比他们之前的老爷,更会摆老爷的架子。

忘记了初心,失去了恒心,在推翻一切之后,却竟然选择了重蹈覆辙,没有任何建设,没有任何改变,如何能够成功呢?李自成的失败,并非偶然!

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然而,意外之财,终归不长久。

没有大起大落的人生,才最平稳!能够保持平常心,有恒心,才能守住恒产!这个道理,适用于每个人。

天下之人皆为民,天下之民贵“恒心”,万物守恒,这便是至简的大道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