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08-13

以心转境得自在

 “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事情都是因缘而起的,《易经》“咸卦”说“天地感而万物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则天下万物之情可见矣”。那么“观其所感”,外边的“因缘”一动,顺缘、逆缘一动,你怎么办?“不内变,不外从”,你若达到了这样的境界,那么事情来了,我仍然心不动、不动心。昨天勇哥还给我们开玩笑说,现在有些人,你要让他高兴起来不容易,哪怕是他捡了一亿元钱!他也就高兴个三、五分钟,他就有烦恼了。为什么呢?因为看到一个大口袋,扛回家打开一看,噢,一亿元,很高兴,紧接着,这个钱该如何处理?公安局找不找上门?失主找不找上门来?你的烦恼就来了。存银行吗?你的财产申报没有?这么多钱是从哪里来的呢?偷的吗?抢的吗?来历不明的财产,你埋在地下,你怕有“因缘”的人来,一锄头给你挖走了呢?你想找个地方藏,这么多钱,也不好找地方。所以,真正有功夫的人,遇到这些好事,他不会动心;逆缘来了,他也不会动心;不随外缘所动,不随外缘所转。“不外从”,你才真正达到“事会之适也”啊!遇到各种因缘事情的交汇,你真正达到了举重若轻,就像太极推手出神入化了,你推过来,就借力打力,以彼之技还施彼身。当然还不仅仅是这个,还有“北冥神功”,把别人的力化之于无形。所以“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

我们想一下,我们在处理事情时,是否有这样的境界?这个是最高武功,金庸的武侠小说都达不到这一步,你看其中哪位高手都达不到“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就是周伯通——老顽童也未必有这样的境界。所以,我们看只有道家学说和禅宗把这个说得很到位。我们怎样从这里找到我们的感觉?

“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这个境界要推到极处?为什么在禅宗里有些公案说空也不对,还要把空也空掉。严阳尊者参赵州问“一物不将来时如何”? 赵州老和尚说 “放下著”。严阪尊者很奇怪,又问:“既是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 赵州老和尚说:“放不下,担起去”。严阳尊者于是言下大悟。实际上就是这个道理。“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我们的心里进入了自在无碍的境界,能够打成一片。东南西北、上下左右,不论是顺缘也好,逆缘也好;不论是顺境界也好,还是逆境界也好,“未尝不适者”。顺境很舒服,逆境之中又怎样得安逸?我当年在监狱里关起时,是逆境,很不安逸,但就是要把这种很不安逸的地方,变得很安逸。常言道“黄莲树下弹琵琶,苦中做乐”。你怎样苦中做乐?要转逆境为顺境,心能转境,心能转物,怎样把自己这个气变过来?扭转过来。

“始乎适而未尝不适”——无论天涯海角、过去未来我都“未尝不适” !你要让我痛苦,让我烦恼,你想找烦恼都找不到。有些人你让他找烦恼,他不知道烦恼是什么,这就了不起了。为什么呢?“忘适之适也”啊!他忘记了这个目标。有的人说,庄子说得这么好,我们要舒适自在,那我去找大自在,我去寻找一个自在的地方来养,用禅宗的话说就是这就是头上安头,抱着娃娃找娃娃。

“忘适之适”,就是要把这个自在舒服的感觉给全部化掉,化得没有了,忘记了还有这么一个境界的存在,忘记了还有这种舒服的存在,这才是“忘适之适也”啊!所以在《庄子》里把这个境界层层拔高,我们要感觉这个,平时我们一定要经常背背这一段,并加以咀嚼品味,使自己的心性与之契合。二十多年前,有位老先生给我诵读这一段时,我就听着很舒服。天天都琢磨着怎样使自己能够达到“忘足、忘腰、忘是非”的状态,事情来了又怎样能把它化掉。当然,并不是不做事,整天像“闭关”一样的把自己关在屋里 “内不放出,外不放入”,那样就会被老虎吃了,就不行。该做的事还是要具体地、认真地去做,争取能在风浪之中得“适”,在闹中也要能够得“定”,在变中也要能够守住“不变”。要有这样的能耐,这样的感觉,那么我们才真正可以得“自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