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生活那么多烦恼痛苦,怎么样修心,才能不被情绪烦恼束缚

 控弦破左的 2019-08-14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王阳明:生活那么多烦恼痛苦,怎么样修心,才能不被情绪烦恼束缚

陆澄是王阳明的弟子,他问老师:“我平时无事的时候,或静坐,或思考问题,都感觉非常的清净,身心感觉也非常的安宁。但是一遇到事情,这心里面就乱了,安宁的状态也持守不住了,这可怎么办呢?

陆澄的问题就同现在很多修行人一样,觉得修心就是静坐,坐到深处时,一念不生,身心非常安宁祥和,觉得功夫就应该这样用,慢慢就会悟道成佛了。然而这样却会走入一个修行的误区,佛家管它叫做顽空断灭。就是把持着这个心,让它一念不生,什么也不去做。这样以为自己道行很高,禅定的功夫很深,其实把它放入尘世中,遇到事情就会破功了。

卧轮禅师有一首偈语: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六祖慧能说他:“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行之,是加系缚。”复对一偈曰:

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大家仔细体会下。

王阳明:生活那么多烦恼痛苦,怎么样修心,才能不被情绪烦恼束缚

王阳明回答弟子说:“你这是只知道静养,却不去在事上磨炼,这样你只能在静中得定,却不能在动中也定,慢慢还会有喜静厌动之病,如此把动静分做两件来看,做功夫怎么有益处呢?

无论佛家也好,儒家也好,修心都讲究悟道,悟个什么道呢?其实就是照见了自己的本心本性,彻底明了自己的本心,知道每一个感觉,情绪,念头为何而起,为何而灭,这个心同时间万物是什么关系。

禅宗更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先悟了本心,这样学法来印心,才有真正的益处,经典不过讲这心的本体,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孔子在《大学》首章讲的,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第一步就是知止,止于至善,至善者心之本体,找到心的本体,并且止在上面,就是持守住本心,这样静中也护持,动中也护持,后面的定静安虑得就会依次发生。

心的本体无分动静,动静只是所遇的时机不同,静的时候持守本心,当然很简单,只需要静坐一段时间,妄念自然会减少大半。而当心遇事动荡较大时,能否不被外物所带跑,能否不被相所迷,这个才是真功夫。所以王明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遇事时用克己功夫,持守本心,不被心物所累。静坐时,持守本心,屏息妄念,正是为了遇事做准备。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喜怒哀乐代表情绪,而遇事时所克服的正是情绪。未发之中,就代表无事时,身心安宁祥和的中和之气。发而中节之和,就代表遇事情绪发动时,不被情绪而产生的烦恼痛苦所挂碍。

注意哦,圣人可没说情绪不能发,喜怒哀乐,甚至怒都可以发,那么发怒怎么还能中节呢?

心的本体是活泼泼地,怒的情绪只是当时遇到了怒的事情,心自然会感应,只是你的思维习惯,即妄念加强了怒气,便不中节了。你需要做的只是拿掉妄念,任凭身中的怒气自生自灭,当然那很不容易,所以才叫克己功夫。

不是把持着此心,让它一念不生,一个情绪都不许有,这样就像上面卧轮禅师的偈语一样,进入了顽空断灭。人身如此难得,人心如此敏锐,却非要把自己练成一块石头,故知大错。

六祖慧能:“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系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