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简:书法灵魂之作,要想一探隶书风采,不得不看

 君临天下100 2019-08-14

隶书,诞生于秦,完善于汉,化篆书的圆转为方折,明确了汉字用笔的水平和竖直,确立了结体上的方正端庄,就书法史而言,隶书的完善意义非同一般。对现代的书法爱好者而言,如果你想真正了解我们的汉字,如果你想深层次的明白汉字的美感,隶书,特别是汉隶,你需要了解。

隶书,在汉代是官方通用的规范文字。那个时候,官方要想刻碑立传的话,首选字体当然是隶书。另外,隶书由于结体端庄,用笔华丽美观,也特别适合用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直到现在,在一些比较庄重的地方,题写匾额的时候还经常看到隶书的身影。

现在来说,隶书基本上已经脱离日常使用的范畴了,只有那些研究文字或者喜欢书法的朋友接触的比较多一些。在喜欢书法的朋友当中,说到汉隶,最熟悉还要数那些汉代留下的隶书碑刻,如《曹全碑》、《礼器碑》、《乙瑛碑》等。这些官方出品的石刻精品,用笔讲究,结体规范,可以代表汉隶的严谨,却少了书法艺术应有的自由和随性。另外,石刻再怎么精美,也是经过工匠的再加工,和笔锋触碰宣纸形成的墨迹根本不是一回事,无法再现墨迹的鲜活。

要想再睹隶书的神韵,我们还能怎么办?汉简:书法灵魂之作,要想一探隶书的风采,不得不看。

汉简,说白了,就是古人在竹片木牍上留下的些许墨迹。商周时期,官方为了记事,喜欢在青铜器上镌刻铭文,民间老百姓没有铸造青铜器的条件,他们在占卜记事的时候,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牛骨上。到了,秦汉时期,由于毛笔的频繁使用,大家在日常记事的时候,采用了更为便捷的竹片记事,大大增加了日常沟通的便利性,这样,也就诞生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汉简。

这些一条一条的书简,文字一般不多,记录的也不是什么大事,有些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工作日志或者随手备忘录。也正是由于这些不重要性,使得书者在书写的时候没有丝毫的压力,可以完全的释放自己,所以写出来的笔画自由活泼,比我们熟知的经典碑刻更富活力,也更能体现出书法艺术应有的那种本质美感。

另外,出土的汉简都是活生生的墨迹,很多保存的比较好的片段,仍能体现出生动且细腻的墨色。这些细节恰恰是碑刻无法体现的,也正是隶书用笔灵魂的再现。

很多初见汉简的朋友,可能有点接受不了这种随性夸张的风格,心理上还是比较认同那种规范严谨的碑刻经典。如果你也抱有这种想法的话,我还是建议您打开自己的思路。就像楷书一样,我们经过唐楷的洗礼,再加上平日里接触的都是标准的规范字,在看到诸如钟繇、王羲之等人的楷书时,很多人也是无法欣赏。实在欣赏不了怎么办?个人认为,首先要把自己的思路打开,除去那些束缚我们的条条框框,那些墨迹,不再是我们熟知的汉字,而是古人的审美表达。那种美,叫做自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