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远了是一种精神的堕落

 江山携手 2019-08-14
诗歌远了是一种精神的堕落

 
任何的文学体系都离不开诗歌,犹如人类不能离开音乐一样,诗歌和音乐,都是人性艺术形态释放的最初的形态,凸现着人性与物性的真善美,如今诗歌的远离,只能标志着,一个精神堕落的时代已经来临,人类的,尤其是中国的精神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将会使得人类的精神追求,回归到原始状态,现今人类追求物欲,犹如原始人追求猎物一样,完全没有了精神的栖息之地。如今,人类的物质获取技术有所进步,精神形态的自我,却在不断地倒退,因此多数人开始变得没有了幸福感,因为人的幸福感,来源于精神的满足,精神文化的退化,造就幸福感下滑是必然的结果。
 
文学界其实有一个现象,就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文学家,首先应该是一个诗歌的爱好者,因为诗歌不仅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更是文学的灵魂,一个文学体系,脱离的诗歌,已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更多的是一种形式多于感性与人性,因为相比其他文学形式,诗歌更来自于心底,它是一种不需要刻意的,一种情感与人性的宣泄与表达。它的表达,往往又是最直接的,不掩饰的,更不需要拐弯抹角。
 
如果对历年诺贝尔文学奖有所了解的人,不难看出,一半以上的获奖者,都具有诗人的称号,同时又有很大一部分因为诗歌的成就而获得了诺奖,比如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就是法国诗人苏利·普吕多姆,就因为诗集《孤独与深思》获得了此奖。其实多数的文人,都是一个诗歌的爱好者,因为文学的根源来自于诗歌,如果没有了诗歌,中国甚至世界的文学史,就会变得苍白而无力,尤其是中国,如果把诗歌剔除,中国的文字记载除了史书与经书,文学就会失去灵魂,值得欣慰的是,还有一些微弱的散文杂章,还可以读读。
 
物欲对人类的追求进行冲击开始,诗歌发展的衰败,就被注定在劫难逃,物欲横飞的年代,即使还有着诗,也是变了质的文字,不是作家们没有了写诗的慧根,更不是没有了写诗的文笔,而是缺少了一种诗人的气质,这种气质跟随着物欲消失在了虚伪里,丢了纯真,丢了真理,远离了道义,远离了一种纯净的美。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瑞典著名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理由是“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同时也为在物质社会里,诗歌的前行看到了一点希望,特朗斯特罗姆80年的生命里只写了163首诗歌,犹如世人评价这些诗歌说:每首诗都像北欧的天空那样纯净。他的内心如此宁静,但是又如敏锐的鹰隼,一语中的地挖掘出人生宇宙间的宁静与骚动,举重若轻,简洁明朗。这就是一种诗人的气质,宁静的内心,敏锐的诗歌嗅觉,在一个物欲搔动的年代,还如何能养出“特朗斯特罗姆”这样的人来。内心宁静,心除了美与真理,再无杂念,以诗意栖居,为艺术而艺术。
 
现在并不缺少诗人与诗歌,而是缺少真正的诗,现在多数写诗的人,都是在抱怨社会,与一种自我的形态表达不满,但是这些诗是缺少美的,是缺少真理的,所以现在的诗有了华丽,少了内涵。所以在真正诗歌的海洋里,这样的诗人与诗,就显得苍白无而力了。
 
物欲、快节奏、虚伪充满的世界,何处来的宁静,有的只有一种浮躁的不安,与轻浮的思想及行为,通过安静看到人与世界本质的方式与诗歌,已经远离了生活,或是远离了历史,这并不是代表社会进步了,而是人的精神生活开始堕落,开始远离我们的生命,成了一种无精神与信仰的迷茫,幸福在渐远。如若幸福,不在于获取财富,而是一种诗意的生活,纯美的精神感悟,心灵才有安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