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的立意以及作者之谜

 美食春秋 2020-11-30
 “ 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要表达的是什么?它的作者又是谁?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不可分割。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红楼梦》的作者绝不是所谓的“曹雪芹”,曹雪芹只是后期编辑整理者之一 ,而且是个化名,其与康熙年间的曹寅家族无半点毛关系。正如,吴雪松在108回本《吴氏石头记》序文中所言:“自胡适以来,国粹名著《红楼梦》进入一个完全荒谬的阅读和研究阶段。民国以前,国人研读《红楼梦》或《石头记》,没有受到错误言论的诱导,每个读者都能读到自己心中的红楼梦,因为他们不需要知道谁是作者,更不相信作品是描写康雍乾时期社会生活。”
        其次,《红楼梦》其实已经完结,它所表达的意义是完整的。早在明末清初,文坛领袖吴梅村(吴伟业号“梅村”)已经写成《風月宝鉴》,或者叫《吴氏石头记》,直到清康熙年间,才有化名“曹雪芹”者主笔润饰,在“脂砚斋”等文人集团品评指导下,将《石头记》反复润色,变成今天的《红楼梦》,只是由于后来乾隆时期高压的政治形势,80回后的原稿“迷失”了。但故事的框架、结局是完整的,并被保存了下来。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红楼梦故事有很强的逻辑性,作者又大量运用呼应、暗示、隐喻等创作手法来设置人物命运及表现主题。故事的完整性使读者能够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要表达的东西。
         其实本身《红楼梦》主题思想是清晰的,就是明亡清兴时期,明末士大夫文人的感怀伤世之作。缅怀故国、哀悼明朝的灭亡,歌颂抗清的英雄,表达对叛国者的愤恨以及对清政府的蔑视与反抗。这也是该书在乾隆年间很长时间被列为禁书的原因。

      《红楼梦》的主题作者在文中有反复交代、暗示,只是由于被清代统治阶级文人有意篡改(乾隆年间程伟元、高鹗续后40回的120回的官方发行本)以及后来所谓的“红学家”们出于各种原因的曲解、演绎,刻意扭曲了它的原貌,他们试图把一部反应明末国恨家仇,民族危亡的血泪史,曲解为曹寅家族的兴衰史和爱情故事。这导致近一个世纪以来,《红楼梦》掉到“曹家沟”里出不来,把后世读者蒙蔽了。近年来更有的作家将其臆想成康熙年间废太子胤礽的皇家秘史,谬之万里,令人笑哭。我们只需看几个简单明了的例子,便豁然开朗。
第一、书中的“红”与“朱”
         我们先看“红”字。《红楼梦》第一回提到曹雪芹在“悼红轩”批删十载,方成此书。主人公贾宝玉点名要住进“怡红院”,并自号怡红公子,意思就是看到红的就心旷神怡。他还有吃胭脂的爱好(“爱红的毛病”)。为何作者要悼红?贾宝玉为何如此喜欢红?还有太虚幻境中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指的是什么?
        再关注一个字,“朱”。“朱”的最基本释义就是红色,朱门、朱批等,红便是朱;所以,红楼便是朱楼;而明朝皇帝姓朱,大明也叫朱明王朝,故朱楼代表大明朝。 所以红楼梦,便是朱楼梦。“朱楼梦”听起来奇怪吗?一点也不。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薛宝琴说她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有个真真国女子,念了首诗,开头便是这两句。并且,她这么描述:“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才十五岁,那脸面就和那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也披着黄头发,打着联垂,满头带的都是珊瑚、猫儿眼、祖母绿这些宝石;身上穿着金丝织的锁子甲洋锦袄袖;带着倭刀,也是镶金嵌宝的,实在画儿上的也没他好看。”
        满族本源是女真族。努尔哈赤统一各部落后称建州女真。而作诗的女子来自“真真国”,真真者,女真也。宝琴说,这位女子长得“和那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那是因为满人和俄国、白种匈奴混血的缘故。“联垂”是满人的一种发式,把周围头发梳成许多根细辫子。满人尚武,男女都有佩刀的习俗。所以该女子是当时典型的满人贵族妆扮。
         诗句中“朱楼梦”对应“水国吟”。明朝属火德,还记得金大侠的《倚天屠龙记》吗?明教、圣火令。明朝天子姓朱,朱是赤色,赤色属火,“明”本身是发光、点燃之意,也代表火。皇太极改国号“金”为“清”,就是因为“ 清 ”属水,而明属火,取“水克火”之意,所以“水国”就是指大清国。
第二、石头记与石头城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 甲戌本的批注也很有意思,说“点睛神妙”。红楼梦的故事发生在贾府,也就是说发生在石头城。 石头城,古代叫金陵,现在叫南京。是明朝的开国之都,后来明成祖朱棣又在北京建都,但南京的国都地位并没有取消,南京保留着和北京一样的建制,所以,明朝行政区划称作“两京十三省”。
        可是书中又描写贾府是在北京城,甄家是在金陵。还有,警幻仙子带着贾宝玉在各个司参观的时候,明明指着金陵的册子,对贾宝玉说“贵省”,也是把他当做了金陵人。看似矛盾,其实这就对了,亦真(甄)亦假(贾),北京也好,南京也罢,都是明朝的京城,这正好反映的是明朝的史实。甄家在南京有个甄宝玉,贾家在北京有个贾宝玉。 所以,石头城的故事,便是“北京和南京”的故事,《石头记》乃石头城旧事,即是明朝旧事。
        在1644年李自成攻进紫禁城,崇祯吊死煤山后,明其实还没有真正灭亡,明的国号还在,明朝廷又回到南京,又坚持了几十年,史称南明。《石头记》,写的便是1644年前后至南明灭亡这段历史。
第三、“女娲补天”之谜
      《红楼梦》开篇就写了个神话般的故事,女娲补天剩下最后一块石头荒废没用,就是这块“无才补天”的石头,引发出后面一段故事来。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那块石头(后来的通灵宝玉)原本有“补天济世”之才,却造化弄人,“无力补天”,以至于哀叹悲号。
        我们简单说说女娲补天故事本身:上古时代 北方水神共工和南方火神祝融大战,水神怒触不周山,导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人民深处水深火热之中,面临灭亡的绝境。所幸女娲炼石补天,拯救了人类。尽管如此,还是引发了史前大洪水,特别是东南,一面是长江河水泛滥,一面是东面海水倒灌,整个东南一片汪洋。
         而在明末清初,正是这样的“水火大战”,北方水神当然是水国,大清国! 南方火神自然是朱明王朝。 大清国从东北杀出,李自成张献忠从陕西(西北)杀出,一路杀到北京。崇祯皇帝自杀,这对大明子民来说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绝境,不正是“天塌了”吗?明朝亡于西北李闯之乱,不正是“天倾西北”吗?
         崇祯死后,明朝在东南一带苟延残喘,很快北方清军围追而至,南明有识之士在东南沿海一带组织抗清。这不就是“地陷东南”吗?东南之境眼看也要沦陷了,大水汹涌而至,堪比史前大洪水。东南抗清,不就是抗击“水患”吗?
        所以,红楼梦其实一开篇就用“女娲补天”的神话隐喻交待了故事的历史背景。
第四、“风月宝鉴”之谜
         我们知道《红楼梦》又叫《风月宝鉴》。在第十三回“贾天祥正照風月鉴”,贾瑞(字天祥)中了凤姐的相思局,结果患病,小命危在旦夕,跛足道人为了救他给他一面“风月宝鉴”,这镜子正面照是美女,照背面却是骷髅。看背面病很快就好小命可保,看正面就沉溺其中死得快。
         此“风月”非“风花雪月”乃“清风明月”(指明亡清兴),而“鉴”就是镜子,以史为鉴。其实作者就是暗示读者,《红楼梦》表面看就是风花雪月、红粉佳人,而背面写的是国破家亡、青冢骷髅。
        我们来回顾一下,同学们小时候都比较喜欢的这一段。贾瑞收了镜子,想道:“这道士倒有些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试试。”想毕,拿起“風月宝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庚双夹: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唬得贾瑞连忙掩了,骂:“道士混账,如何吓我!”“我倒再照照正面是什么。”想着,又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的觉得进了镜子,与凤姐云雨一番,凤姐仍送他出来。到了床上,“嗳哟”了一声,一睁眼,镜子从新又掉过来,仍是反面立着一个骷髅。贾瑞自觉汗津津的,底下已遗了一滩精。
        再读红楼,更吸引我的是这条批语中的诗: “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寓意深刻又很有意境。贾瑞的死,可以看作贾家败亡的预演。这些红楼掩面人,很快就要变成青冢白骨了,贾家上下还沉迷于风月的假象而不能自拔。 
        接下来的笔墨更是奇峭了。 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庚双夹: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遗害于世不小。”〖庚双夹:腐儒。〗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庚双夹:观者记之。〗 
         贾代儒要烧镜子,已是很奇怪了,批书人的话更奇怪 —— “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 这到底是镜子还是书? 说野史可毁,言下之意此书是正史,不可毁。由此可见,《风月宝鉴》乃是一部隐写的正史!
         所以,从《红楼梦》的立意的高度和隐喻的创作手法来看,它所描写的不可能是曹寅的家史,也不是什么康雍乾时期的历史,因为如果是那样的话,上升不到国破家亡、民族危亡那样的高度,也没有必要如此遮遮掩掩。

        但由于《红楼梦》不是由一人一时完成的,应该是先有整体故事框架,再经后人不断润色,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红楼梦》。该部作品细节在康雍乾时期不断地在修改、润色,所以,红楼梦中会出现康雍乾时期的元素,导致后人疑惑。但不考虑全书立意主旨,仅凭考证细节就推断红楼梦成书于康雍乾时期,无疑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

         那么这部旷世未有的奇著作者会是谁呢?果真是吴梅村吗?当我们理解这部书的意义后,其实,作者具体是谁已经不是很重要了,但他应该满足以下几点特征:
        首先,作者应为明末遗臣,而且身边应聚集了一帮明末文人。
        其次,作者深受皇恩(崇祯),但可能被迫屈节做过清政府的官员。
        第三,作者工于诗文、文采斐然,并精于琴棋书画。
        第四,作者有时间、有动机创作。
        从这些特征来看,无疑共同指向了一个人,明末文坛领袖吴伟业。

         吴伟业(1609年6月21日—1672年1月23日),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汉族,江苏太仓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
         吴梅村崇祯元年(1628)考中秀才,崇祯三年(1630)中举人,崇祯四年(1631)23岁参加会试,以第一名获隽,紧接着廷试,又以一甲第二名连捷。当时有人怀疑这里面有舞弊之嫌,主考不得不将其会元原卷呈请御览,结果崇祯皇帝在卷子上批了“正大博雅,足式诡靡”八个字,物议平息。 这使吴伟业声名鹊起,并因此对崇祯皇帝怀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知遇之感。
         清顺治十年(1653)吴梅村被迫应诏北上,次年被授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顺治十三年底,以奉嗣母之丧为由乞假南归。其被迫屈节为官三年的经历,自视为奇耻大辱,此后不复出仕,一直在家隐居。


          吴伟业著有《梅村家藏稿》五十八卷,《梅村诗馀》,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临春阁》,史乘《绥寇纪略》,《春秋地理志》等。其现存诗歌近千首,长短不一、体裁多样,其中包括著名的讽刺吴三桂降清的长篇《圆圆曲》。吴伟业尤其擅长长篇叙事诗的创作,开创了有清一代长篇叙事诗空前繁荣的局面,也奠定了吴伟业本人在中国古典叙事诗发展史中的特殊地位。而《红楼梦》 中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长篇叙述诗。同时,他还精工词曲书画,堪称博学多才,著述宏丰。
       

        《红楼梦》(《石头记》或《风月宝鉴》)应成书于顺治后期(吴梅村辞官隐居后的近十年间),历经康雍乾,不断经作者的朋友或者是学生以及后人等不断修改润色,但修改的只是细节,主旨还是悼明反清。《红楼梦》开始只是民间手抄流传,但流传到了乾隆年间,文字狱大行,80回后的原稿“迷失”。后由官方发行了120回的篡改本。




       “阿兰若处真道场,一切如来成正正觉。”

         客官,来,进来避雨,今夜的雨好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