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坡遗址 | 石球

 白桦树2008 2019-08-15

图1 半坡遗址出土的石球

1、石球的定义

        在我国的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石球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逐渐吸引学术界的目光。裴文中最早使用“石球”一词,此后,先后又有“球状器”、“球形石”、“球形器”、“准石球”等多种称谓。中西方的研究中普遍存在着石球归类的问题,整体为球形、表面光滑的人工制品划为石球毫无争议,但是对于与多面体石核相仿的、片疤间棱脊明显的石制品却始终有不同的观点出现。有学者在研究过程中,也将此二类统归为石球。同时,亦有学者根据其大小重量、使用方法及形状的不同,在将之纳入“球状器”的前提下,细分为石球、石弹、石丸三种类型;也有学者依据形状划分了正球体、多面体,正球状器、次球状器等多种类型。各种称谓虽不尽相同,其内涵却有极大共同性。笔者认为,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石制品表面为人工痕迹,且剥片数量多,打击方向凌乱、多数无法分辨,疤间棱脊角度大于90°,不利于剥片,整体呈球形,直径在4~15cm 范围内,无论正圆与否,均可称为“石球”,仍有部分砾石面的球状石制品也在此列。这里定义的“石球”,其内涵与陈哲英的定义是大体一致的。有些伴生的形态、大小与石球相似的砾石可划分为石球的备料。石球与多面体石核最显著的差异在于后者的大部分片疤的打击方向可以辨识、疤间棱脊的角度适宜进一步剥片。

图1 半坡遗址出土的石球

2、石球的分类

        在对石球的研究中,按照生产、加工的不同阶段和产品形制,可将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备料、球形石、准石球、正石球。此外,还存在一些制作过程中打制失败的残、废品,亦保留成品或半成品部分特征。

图3

2.1 备料

       备料的形状、硬度、质地、大小及可获性都能极大地影响石制品的最终形态。石球生产也不例外,其备料的选择会直接导致产品形状的变异。因此,研究发掘出土的石球需分析遗址中备料的岩性、尺寸、形状等能否进一步加工为石球。对石球备料的判断可按以下2 个步骤进行:

       1)是否为生产石制品的备料。遗址中会出土一些无人工痕迹的砾石、自然断块等,结合共生石制品原料的岩性、大小及在遗址周边的可获性,可以推断这些砾石、自然断块等是否为人类搬入遗址区、是否适宜制作石器,进而判断是否为生产石制品的备料。

       2)是否为生产石球的备料。该分析步骤的前提是在遗址中出土石球,满足此条件才能展开这方面讨论,否则,得出的结论将无法令人信服。首先从形状上分析,磨圆较好的备料是制作石球的不二选择。个别磨圆极好的砾石,可能不经加工直接作为石球使用。在《人工制品与非人工制品的区别》一文中,李超荣描述许家窑遗址出土的球状砾石:形状滚圆、无人工痕迹,将之归为备料;同在此文出现“图3 许家窑出土的假石球” 。权衡看来,图3 可归入“备料”的范围。其次应从备料的重量、大小上分析。许家窑遗址537 件“成品石球”的重量从2440g 到100g 以下者不等,直径从约12cm到5cm 以下者不等。虽然石球的重量、直径变异范围较大,但是原材料的重量和尺寸必然不小于其产品的重量和尺寸,尺寸过小的备料皆不能用以制作石球。实验显示,有些磨圆度较低、尺寸较大的备料,作为石核经过系列剥片后也可能加工成石球(图4:1)。

图4  石球打制实验中的不同阶段

2.2 球形石

        经过多次剥片;剥片方向多,部分剥片方向难以辨识;疤间棱脊未经修整;器身呈球状多面体的石制品。球形石可能为经过系列剥片的石核,部分保存砾石面(图4:2),产生的石片形制不规整,尺寸小,不宜于制作工具或作使用石片。总体来看,遗址中出土准石球、正石球的重量和尺寸应当小于球形石的重量和尺寸。

2.3 准石球

        准石球是指片疤较小,但片疤数量极多,打击方向多难辨识,虽未经琢击修理,但疤间棱脊并不尖锐,器身呈球体的石制品。部分准石球仍保存砾石面。有些遗址中,可能准石球即石球加工的最后步骤(图4: 3-4;图5: 5-6)。

2.4 正石球

        经过琢击修理,加工细致,表面较光滑,片疤无法辨识,通体圆滑的球体。部分正石球保存砾石面(图5: 1-4)。

图5 考古发现的石球

3.石球的功能

        旧石器时代狩猎方式在原始攫取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石球等原始生产工具的出现正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人类深化对自然认识的一个标志。学术界对于石球的功能不外有四种推测:一是打制、加工石器所用的石锤,二是砸击工具,三是狩猎工具,四是原始体育、游戏用具。

3.1 石锤、石核和砸击工具

         有学者指出,长时间、连续打片造成石锤形态逐渐变圆,最终变成石球。KD Schick和N Toth 以实验考古学为佐证,指出非洲发现的某些石球实际为石锤的连续使用所致,其实验结果与考古发掘材料有极大的耦合关系。M Sahnouni 指出,某些早期遗址中出土的灰岩石球实际是石核的副产品。这些实验得到一定考古学者的认可。

3.2 狩猎工具

       1)投掷。a. 围猎中直接投掷。根据人体运动原理,一般双手、单手、肩上、肩下等都可以完成1500g 左右重的投球动作。这种使用方式在新疆温宿县发现的岩画上有所体现。b. 有学者提出,原始人设陷阱打猎时会使用石球砸击猎物。这种推测可能并不正确。向陷阱中投掷重物才能起到打死猎物的作用,而最重的石球也不过2500g,尚显不足。

图6

2)绊兽索

绊兽索是在很长的木杆上,栓一条五、六米长的绳子,和鞭子相似,但在绳梢栓一个石球。平时把绳子绕在木杆顶端,逼近野兽时,猛然甩动木杆,石球一跃而出,击中目标后急速旋转,将兽足牢牢绕住。解放前我国有些少数民族还运用这种方法狩猎(图7)。

图7

3)飞石索

        我国纳西族普米族和彝族都是用过飞石索。石飞索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股飞石索,长六、七十厘米,一头握在手中,一头栓有石球,投掷时先用右臂使其旋转,然后向狩猎目标投去,石球引索而出,可以击伤或打到野兽(图8)。

图8

3.3 原始体育、游戏用具

        这种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仅是一种假设。有学者说“早期人类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部猎人的成长史,在狩猎过程中,要想使石球能给野兽以致命的打击,平时就要练习,几个小孩用石球互相撞击,带有游戏的因素,或者叫石球游戏的原始形式”。也有人提出,史前时期的先民进行投石练习增长体力、提高猎取本领,石球从单纯的狩猎武器演化成运动用具,甚至由此认为是蹴鞠等器材的原型,是现代球戏的鼻祖。亦有学者指出以上推测有失偏颇。史前人类制作一件石器,其主要目的是如何在生产生活中达到最佳效果,是否会将石球用于体育、娱乐等活动,尚需更多的考古材料和实验研究来佐证。

编辑:华创峰

文字:华创峰,刘雪薇(实习小编)

配图:华创峰

【参考文献】

[1] 仪明洁,高星,裴树文. 石球的定义、分类与功能浅析,人类学学报,2012.

[2] 耀西,兆麟. 石球——古老的狩猎工具 ,化石,1977.

[3]西安半坡博物馆讲解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