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道至简,至巧若拙——浅论阿城《棋王》中所蕴藉的传统人文心理

 芳草屋845 2019-08-15

作为寻根文学代表作之一的《棋王》向来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集中体现,文中王一生身处乱世却泯然物我,寂寥独处,在喧嚣的物质世界之中通过自身内部精神的平衡来获得解脱释放。虽然如此,我依然认为此文深层次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重实用效益’的理性精神。

大道至简,至巧若拙——浅论阿城《棋王》中所蕴藉的传统人文心理

王一生找人下棋

一:大道至简,大道‘持本’

自古以来人皆奉《老子》一书为道家正宗,然则自唐代王真到近代章太炎莫不以此为兵家要作,清初王夫之更是以“言兵者师之”来评论他。据《老子》本身而言,或许并不一定是兵家者言,然细究其思想来源则必然与兵家有莫大联系,李泽厚先生以为《老子》一书是在兵家的现实经验加上对历史的观察、领悟、总结概括而成的一部政治哲学理论。《汉书.艺文志》认为:“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知道,然后知秉要持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司马迁在《史记》中更是做‘老子韩非列传’在思想上将老韩的合流做了肯定。由此而言,《老子》一书对于首先便当是为政治服务的,其后更是直接演化为政治统治的权谋策略。虽然如此,《老子》依旧是一部非常复杂,极具多样的思想著作。他的‘无为主义’与‘放任自然’在后世分别发展为两种似乎迥异却又纠缠融合的思想流派。‘君道无为’以及‘逍遥游’这两种截然的价值观念在以后的历史发展历程中一直处于焦灼状态。然而但就《老子》本身而言他如先秦各派哲学一样都具有鲜明的社会论政治哲学特色。

大道至简,至巧若拙——浅论阿城《棋王》中所蕴藉的传统人文心理

老子骑青牛出关

《老子》最显著的特点不是其矛盾纠结错综复杂的政治情感和二元对立的道德论辩,而是简洁明确迅速有效的在最短时间内准确把握事物整体本质并据此作出抉择的朴素唯物主义的矛盾两分法。这种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之中‘极端冷静清醒’的理智态度给中国的民族文化心理构造,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棋王》里王一生身处如此粗糙嚣杂的动荡社会,却依然能够泯然物我之际,寂寥虚空之间。这种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架势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致虚极而浑然忘我’看到了什么叫‘飘萍终朝而无覆舟之灾’。

在文章中,出身于赤贫之家的王一生似乎深谙‘吃’之道,古谚有云:“民以食为天。”这种历经千年而流传至今的言语是有其深刻含义所在的,对于而今的我们来说所谓的精神文明是最高等的享受和需要,如果有谁将‘吃’作为最根本最迫切的人生需要的话,相信在现代人看来此人已经沦为下层了,是不配具有高等精神世界的!但是对于经历过“大动乱”,饱受挨饿受冻的作者阿城来说,‘吃’无疑才是人生中最为根本最为彻底的需要,文中‘我’在于王一生多次谈‘吃’乃至到农场后我因为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心生怨怼时,王一生水波不兴的言语无疑是彻底的揭示与冰冷的讽刺,在生命生存尚且无法得以满足的情况下,作为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也变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

大道至简,至巧若拙——浅论阿城《棋王》中所蕴藉的传统人文心理

王一生狼吞虎咽

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阿城在文末的阐释使我们自然而然的联想到 “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在此,我做一大胆的比拟:众所周知《老子》一书将天地大道,宇宙万物,世事变迁皆归结于‘道’。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吾未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所以‘反者道之动’是《老子》最为根本的哲学理念。那么在此我们是否可以深入探讨下所谓的‘道’到底是何物呢?道者,气为之也,上下天地之间,周行海内而不滞留者也。这是传统哲学意义上所析解的道,那么在此茫茫宇宙之间,渺渺苍生之中,是否存在以亘久不易的‘道’呢?中唐时期有人将人类的根本归结为‘饮食’。

天地万物,宇宙苍生,似乎无一不是因食物而存在,因食物而消失。既然这样,我们能否将王一生对于‘吃’的细致执着归解为对于‘道’的执着呢?“一天不吃饭,棋路都乱”在这个视下棋如生命的少年眼里‘吃’竟然占据了更为广大的天空。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已然将人类生存之基础,大道之行之根本诠释的淋漓尽致。小时候我们或许学过许多关于伟大人物废寝忘食的追求崇高精神世界的故事,但仔细回味起来,这不过是人类欲将自己从原始物欲中挣脱出来成为‘物物而不物于物’的特殊阶层的需要。

大道至简,至巧若拙——浅论阿城《棋王》中所蕴藉的传统人文心理

灾荒年岁,善人施粥

在浩如烟海的史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是年大旱,州人相食’的记载,这种当人类处在特殊时期面临生存威胁时所呈现出来的动物属性告诉我们,无论精神生活何等丰富多彩,何等能娱人心性在一特殊背景之下这种感受终于不能解决人类最根本的心理恐惧,即对于‘死亡’的恐惧。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洒脱飘逸,狂放不羁的魏晋人物,他们在淡漠生死的同时却在不停的炼丹饮药希求长生,这种迥异而纠结的思想再一次验证了人类对于长生的希冀和死亡的恐惧。

立足于《棋王》,参照于《老子》,两者相比较,与其说阿城回归了对于传统文化的人文关照从而继承发扬了道家的思想精髓,不若说阿城在道家人文精神和思想价值双重催化下还原了人类社会生存过程中最本真的基石,即对于‘吃’的要求,对于食物的渴望。在论证人类社会性的结论前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的自然性,一种在本质上无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属性,一种出于生存需要而发乎本身的物性本能。这才是人类得以存在的根本所在,也是人类之所以能脱离单纯物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关键所在。对于食物的回归其实质是对于《老子》所描绘的‘法自然,无情无欲,漠然视万类以死生’的‘大道’的回归。是人类对于自身存在的个体关照。

大道至简,至巧若拙——浅论阿城《棋王》中所蕴藉的传统人文心理

弈秋绝技,弈秋看着他看见

二:楚河汉界,奕天之局

弈者,所以贯通阴阳,祥和万物者也,棋道源于《易经》成于李唐,秉持董仲舒天人感应,阴阳和合的原则,故而《棋王》中王一生所得古谱也以男女之事入手。

“阴阳之气相游相交,初不可太胜,太胜则折,太弱则泄……对于胜,则以柔化之,然在化的同时,要造成克势。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含而化之……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

这段关于弈理的剖析仔细推敲皆是道家“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我固不与争,则天下莫能与我争”思想的体现。

《孟子》有‘治天下如烹小鲜’的说法,而在历史上也曾流传着一个至今为人魂惊魄动的奕天之局:话说隋末大乱,群雄并起逐鹿天下,虬髯客胸怀大志将有事于九州,在太原与李世民相遇,互约下棋一局以定天下归属,秤未及半虬髯客废子长叹:“汝为天下主矣”遂而扬帆出海,另辟河山,后数十年,闻东海至上有虬髯客为七十二岛国主

大道至简,至巧若拙——浅论阿城《棋王》中所蕴藉的传统人文心理

坐观入定,对弈之中

这里且不论此事是不是小说家言,但就其用弈局之胜负来决定天下之归属也就可见当时人们对于棋局奕理的执着。对弈是中国古人在思维层次中自我思考、自我认识、自我探究乃至自我实现的过程,是可谓弈者,天地之同于我者也,故而历代棋圣都不懈追求着所谓‘天地大同’的至高境界。所以棋秤之中已不仅仅是成败输赢的局限,也不是战阵征伐演绎,更多的是自我修缮的内在提高,对局中的事物已然脱离其本身所代表的角色上升为对家国天下、宇宙苍生的探究与窥测,是在自我世界观价值观的外在展示与彰显。

文中王一生挑战冠亚季军等十位高手时所进行的车轮大战中,“他静静的像块铁,双手扶膝,眼平视着,像是遥望极远极远的远处又像是盯着极近极近的近处。”这种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冥物致一,玄虚归无的状态。宛若千尺深潭莫可以见其波澜,又似万丈绝韧难测其风云。而这也正是道家所讲究的最高境界。道家‘天地无情,视万物如刍狗’的无情无欲恰恰能人保持一种高度集中精神状态以便作出最明智的抉择来赢得胜利。

大道至简,至巧若拙——浅论阿城《棋王》中所蕴藉的传统人文心理

西出函谷关,从此相从绝对

《老子》的哲学归根结底是政治哲学,是君王垂拱而天下大治的权谋策略,而驰骋棋秤亦如治国之术,需要统筹全局,在纷繁复杂的棋路之中理出一条最为行之有效的战术,从而将敌人一击击溃。王一生对于棋道的领悟与运用恰恰表现了道家的思想精髓,然而却又不仅仅只是道家的精髓,《老子》讲究‘贵柔、守雌’且其中包含了初民时淳朴的民主和平观念,但在王一生的棋路之中虽有‘贵柔、守雌’之术,但更为重要的则是对‘势’的强调。而‘势’无疑是《韩非子》的精华所在。故而老者“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古今儒将,不过如此。”的评价也就不足为奇了。

王一生的棋路正是对《孙子兵法》‘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老子》‘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治弱屈,大巧若拙,大辩弱讷’等战略战术的最好体现,而这也正是这些谋略家为统治者即拥有终极目的的人物提供的‘韬光养晦’之术。将这种‘以退为进,以守代攻’的军事手段用于棋秤之中,从而不再局限于一时的得失成败,无谓于一子的牺牲,执着于最终的根本目的,无疑是王一生胜出的关键所在。

大道至简,至巧若拙——浅论阿城《棋王》中所蕴藉的传统人文心理

阿城本人

三:摒弃浮华,物用至上

从王一生对弈的战略推而广之,我们可以明确这样一个事实,即以‘ 甘受胯下之辱、不为天下先、君之报仇十年不晚’为代表的思想已经深深熔铸于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其影响之巨至今犹然。笔者以为脚软所代表的熔铸了佛家禅理的倪氏家传棋路的失败昭示的并不是简单的道家精神的胜利,毕竟就我们阅读全篇的感觉,再加上对于中国历史的熟悉程度和文末老者的评价。我们可惜很明确的 感觉到王一生的棋虽然带有鲜明的道家无为色彩,但期间却掺杂了兵家、法家、阴阳家等多家学派学说,其‘重物用实践’为达目的而刻意委曲求全的精神更侧重于或者说更倾向于汉初董仲舒所建立的天人感应宇宙模式。

所谓‘天人感应宇宙观’是董仲舒根据时代发展为符合汉初统治者巩固统治需要而对先秦诸子以儒家为主要核心进行改造而成的理论体系。其典型代表便是‘三纲五常‘的社会纲常伦理之道,以及 ‘霸王道杂夹用之’的帝王治国权术。到此,我们似乎可以给出这样一个猜想,即王一生的棋路其所蕴藉的思想精神恰是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宇宙模式为基础,进而熔铸了道家、佛家以及改造后的儒家的思想精神,最终建构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圣外王’的文化心理。

大道至简,至巧若拙——浅论阿城《棋王》中所蕴藉的传统人文心理

作品——棋王

就全文而言,道家无为精神在王一生身上的体现是最为显著而明显的,而这也是导致我们对于本文单纯的归纳为是对传统道家思想精髓继承发扬的根本原因,然而追本溯源的推求起来,文中所讲的道家已然非老子所描绘的道家,先秦诸子学说的辩争融合是历史发展的根本趋势,而《吕氏春秋》以及《淮南洪烈》的撰著更是将诸子流派的学说从思想这一内在的根本上进行合流,以致诸子学派的观点不在泾渭分明。

汉初建立的天人感应宇宙模式则从根本上将中国思想文化纳入正轨,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心理。之后数千年的思想变革无非是在这个模式下的修修补补并没有从根本上令其发生质的改变,始终一以贯之的发挥着其‘最简洁、最实用’的实践理性精神。而王一生的棋路更是这种特定文化心理的具体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