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黄庭坚存世最早的草书墨迹之一,《老杜浣花溪图引诗卷》对考察其草书风格的渊源和流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黄庭坚自称:“予学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宋 黄庭坚 《老杜浣花溪图引诗卷》(局部) 纸本草书 故宫博物院藏 可以说,对“抖擞”与“俗气”的破除和改造,是黄庭坚一生草书实践的主要功课。由于他对“韵”的执着,以及对怀素草书真迹的学习,其早期草书创作当中的“俗气”已经在晚年消失殆尽。 然而,对于“抖擞”之弊,黄庭坚始终没有拿出一个更加有针对性的技术语言去进行钳制,以至于在其晚年的《诸上座帖》和《李白忆旧游诗卷》等草书精品当中仍然频繁地出现这种“抖擞”。 宋 黄庭坚 《李白忆旧游诗卷》(局部) 纸本草书 日本京都藤井斋成舍有邻馆藏 有学者认为,“抖擞”一词应为梵语“头陀”的意译,乃涤除宿垢之义。在黄庭坚“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的表述中,“抖擞”是作为动词出现的,“不脱”的只有“俗气”,而不包括“抖擞”。这种说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未免牵强。事实上,这种颤抖或“抖擞”,在其一生的书法实践当中经历了从习气到风格的蜕变,是溯源黄庭坚书风的重要内容。 宋 周越《跋王著草书〈千字文〉》之“进” 宋 周越《跋王著草书〈千字文〉》之“踪” 北宋时期,周越书风曾风靡一时,黄庭坚等一代书家也多有涉猎。现存周越墨迹《跋王著草书〈千字文〉》中的“进”和“踪”等字,点画行止之间虽然不见明显的“抖擞”痕迹,但其书写过程当中的波磔用笔也并不是字法上的一种客观要求,而更像是个人化的习惯动作。 宋 周越 《跋王著草书〈千字文〉》(局部) 行楷 绢本设色 辽宁省博物馆藏 在黄庭坚的《老杜浣花溪图引诗卷》和《腊梅诗卷》等早期草书作品当中,频繁出现颤抖痕迹,常常表现出一种绵弱无力和忽提忽按的习气,这大抵与其早年习周越之书脱不开关系。 然而,黄庭坚的“抖擞”并不终其一生都是弊病。在其晚年创作的《诸上座帖》《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白忆旧游诗卷》等作品中,黄氏草书笔法当中绵弱的“抖擞”笔法,已经历练成了一种丰满和劲挺兼而有之的艺术语言。 《老杜浣花溪图引诗卷》与《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卷》字例对照表 可以说,“抖擞”的现象在《老杜浣花溪图引诗卷》当中更像是一种习气,不以美感和艺术性为转移,是一种完全习惯性的生理行为,这与其时黄庭坚作草书“不知起倒”大有关系。 但是,经过数年的自省、对怀素草书真迹的学习和对“荡桨拨棹”等物象的仿效,黄庭坚已经在其草书创作的过程当中,把“抖擞”的习惯与其愈加成熟的草书笔法进行了积极的融合。这是一个自我修复和逐渐合理化的过程,黄氏草书的成功,很大层面上正是来源于他的这种能力和意识。 宋 黄庭坚 《杜甫寄贺兰铦诗》 纸本草书 34.7cm×69.6cm 故宫博物院藏 在黄庭坚晚年的草书墨迹当中,所谓的“抖擞”用笔似乎已经和他的书写完全融为一体,迟涩与波磔的方式从被他自己与钱穆父等人批评为弊病而逐渐变成了他独特的草书语言,进而愈加成熟,遒劲老辣。 宋 黄庭坚 《诸上座帖》(局部) 纸本草书 故宫博物院藏 于是,如果我们以黄庭坚晚年的草书精品作为分析其“抖擞”笔法的全部范本,《老杜浣花溪图引诗卷》则在保留黄庭坚草书“抖擞”用笔的最初形态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这件作品的用笔存在软弱、拖沓的痕迹,结体、字势也偶有不当,但是,因为有它的存在,我们才得以了解黄庭坚草书笔法的渊源和流变,同时,我们对其优劣参半的“抖擞”用笔才能作出更加客观地分析和解读。 本文节选自《书法教育》2019年第1期 《黄庭坚草书笔法中“抖擞”问题 ——以〈老杜浣花溪图引诗卷〉为例》 作者:郝惠谋 《书法教育》2019年第1期 《老杜浣花溪图引诗卷》全卷欣赏 融媒体主编:金萌萌 融媒体副主编:范雨萌 微信编辑/排版设计:王珏英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