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笔顺问题 落笔书写文字,其笔画之先后顺序称为“笔顺”,它与人之手臂、手腕、手指关节运动范围与舒适程度密切相关。探索笔顺规律不仅有助于发挥毛笔的基本性能,从而书写出形态丰富而有力度的线条,而且可以帮助把握文字各偏旁结构之间的比例、位置和空间关系,科学合理的笔顺可以降低书写难度并提高书写速度。汉字包含独体字和合体字两类,其中合体字又包含上下、左右和包围三种基本结构。人的右手握笔之后,根据其运动舒适规律概括为“顺锋”与“逆锋”。书法笔画基本规律按照汉字结构和“顺锋”而产生,分为“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内”。独体字根据其笔画的排列亦包含在基本笔画规律之中。 篆书作为一种古文字,其基本笔画与楷书多有不同。楷书的八种基本笔画,所谓的点水,撇象刀、捺象帚……非常形象。而篆书的构成“部件”严格来说还不能称为笔画,只能叫做篆书的“线”。包含点、直线、斜线、弧线,以及由其组合而成的复合线条等。其次,篆书由于其字形与结构特征与其他字体有别,讲究对称、均衡与结构匀称,其笔顺自有其书写规律。再者,从古自今素有“篆隶无笔顺”之说。以笔者理解,由于构成篆书的线条之长短、屈曲形态多样,且不同风格的篆书又不尽相同,如此无法类聚的线条种类繁多,其书写顺序自然就无法像楷书一样加以形象概括。尽管如此,并不妨碍习书者对篆书《白氏草堂记》笔顺规律进行探究学习。 首先,从运笔的“顺锋”角度出发,篆书笔顺当尽量避免“逆锋”运笔。譬如“戛”字下方“戈”中的复合线条,如果一笔写成,必然起始部分为“逆锋”,如果将其一分为二,即分为两笔写成,就可以确保其整个线条均为“顺锋”完成。(见图一) 图一 再比如,“云”字下方复合线条,如果一笔写成,必然结尾部分为“逆锋”,如果将其一分为二,分为两笔写成,可确保其整个线条均为“顺锋”完成。(见图二)。《白氏草堂记》类似的“蛇”“阴”“色”等字,其理相同。 图二 再者,从匀称匀衡的观点考虑,篆书中包围结构的字或者部首,其笔顺不妨由“先外后内”笔顺调整为“先从上往下,再两侧,最后封口”。如“围”字,如果先将整个外框写完,再写其内横笔画众多的“韦”字,很容易将其下部写得过密集或者过疏松,在视觉上会有种整个空间分布极为不协调的感受。若从上往下书写,最后写框架结构的下方部分,则可以规避该问题。(见图三) 图三 又譬如,书写“戛”字上方局部,若采用先写外框,后安排中间笔画,也容易造成内部空间分割不协调。如果采用先上后下,最后外框的笔顺,其书写难度将大大降低(见图四)。《白氏草堂记》中的 “壹”“蔓” 字和“贝”偏旁,其理亦然。 图四 其三,从合理安排结构的视野出发,篆书笔顺当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方式书写。比如“北”字,如果按照先左后右书写,其整体感会较难把握。如果采用先将中间两个复合曲线写完,再完成两侧左右弧线,不但降低了书写难度,而且有益于统筹先整体后局部的安排。(见图五) 图五 再比如“涧”字右侧“门”偏旁的笔顺,如果将A图与B图进行对比,B图先两侧后中间的书写笔顺方案明显优于图A。再者,将C图与D图进行比较,D图所示笔顺则更为科学(见图六)。《白氏草堂记》中的 “草”“骈”“异” 等字,其理亦然。 图六 其四,从顺势立场而论,篆书当同形、同向笔画之笔顺并列书写。如“翳”字下方的“羽”字底,按照A图先将其相同形态的曲线依次先书写是比较容易而符合情理之举,因为,书写线条的同时,手臂会有一个短暂的行笔记忆,当此记忆还没有完全消失之前,紧接着又书写相同的线条,手臂运笔会相对轻松并能延续第一笔的力度和流畅性。相反,写完第一笔,接下来书写不同方向和长短的第二笔,第一笔的书写记忆自然不会被重复利用。再者,“羽”字两条横折笔画书写之后,有B图和C图两种书写笔顺可以选择。按照C图的笔顺是从上往下,按B图的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相比之下,B图的笔顺更有益于空间的匀称分割,自然更为合理,如果按先B图后D图的笔顺,则从整体到局部,尤其值得采纳(见图七)。《白氏草堂记》中的 “草字头” 偏旁、“龙”字,均可按此笔顺书写。 图七
|
|
来自: zjr1212 > 《书法讲座 | 《白氏草堂记》临创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