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讲座 | 《白氏草堂记》临创举要(2)

 zjr1212 2019-08-16

从文字学层面读帖

  古代将研究文字、训诂、音韵诸学称为“小学”。许慎于《说文解字叙》有言:“《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段玉裁注云:“六书者,文字声音义理之总汇也。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古人认为,读书必先识字,掌握文字造字、起源、发展、形体以及其音义演变等,为成人之后学习诗词歌赋、历史考古和哲学佛学等夯实基础。时至今日,对文字学尤其是古文字学的系统研究,尚局限于古代汉语、史学、考古等相当狭窄的学科领域。对书法而言,对汉字演变源流的探寻虽无需作古文字专业学科要求,但习书者应掌握基本文字学基础常识、对《说文解字》有一定的了解,以确保笔下之字经得起推敲以至于无谬误。因为,对历代碑帖而言,汉字在其繁复的嬗变过程中,字形千姿百态并缺乏规范,或异化、或简化,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庞杂的汉字体系。对中国汉字音、形、义的熟知与正确把握,对于书法研习非常重要。对于习篆者而言,不但需要培养古文字兴趣,在探寻汉字源头上亦需要狠下功夫。不容置疑,《说文解字》是习篆者实在绕不开的必读之书。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共计91字,其中有十余字需要从文字学角度单独记忆。

  杉,篆作“檆”,形声字,从木,煔声。由于该字与现代简化字右侧字形多有不同,因此书写时需要注意,不要将其右侧写成“三撇”而成文字之谬。(图一)书法用字十分考究,笔者认为可将前代古文字结构变化后用于其后朝代书法创作。譬如,大篆文字可按小篆结构变化后用到小篆创作之中,小篆文字可以将其隶书变化用于汉隶创作。反之则不可,不能用后朝代文字变形后替代前朝代文字。有书家用“甲骨文”书写《千字文》甚至《论语》,许多文字皆由大篆甚至小篆文字进行“甲骨化”而成,笔者认为断不可取。

图一  杉 

  潭,形声字,从水,覃声。该字右侧“覃”偏旁,其上“鹵”部小篆多为一竖加一短横,而邓石如将其写成小篆“西”字上曲画,笔者仅见《唐代峿台铭》中有此写法。(图二)

图二  潭

  尌,古文同“竖”,从壴从寸。竖,《说文》曰“豎立也,从臤豆聲。”写法如右侧所示。(图三)

图三  竖 

  灌,从水,雚声。其“雚”部上方,邓石如将其概括为一横,此写法前无古人。(图四)

图四  灌                  

  岩,从山,嚴声,该字可写成上下结构,亦可写成左右结构。其右侧“嚴”部中间为“厂”,当注意邓石如写成了“广”。 (图五)

图五  岩

  异,《说文》中该字下方为一横,当注意邓石如将横与上方中间笔画连写成“U”形,该结构来源于大篆之形。(图六)

图六  异              

  草,《说文》曰:“从艸早声”。而俗以此为“艸木”之“艸”。(图七)

图七  草                            

  其,邓石如将该字写成大篆字形,它与小篆“其”写法上部有别。(图八)

图八  其          

  绿,从丝,录声。其中“录”字的上方,邓石如省去了长弧线。(图九)

图九  绿

  实,其内部“贯”字上 “毌” 部《说文》为“一横”。邓石如为避免绝对对称,将其中间竖画加“S”长脚,增加了装饰性。(图十)

图十  实

  壹,该字有三种写法。《说文》“壹”字为从壺,吉声,表“专一、归总、统一”之意,“一统天下”小篆用“壹”字。《说文》“一”表数字;“弌”乃“一”之古文。(图十一)

图十一  壹 

  色,《说文》从人从卪。在该字上部加一长弧线装饰,惟邓石如有此做法。(图十二)

图十二  色

  学习篆书碑帖,从文字学层面读帖,难能可贵。古文字字法问题一直困扰篆书创作,但该问题实在又绕不开。不断加强学习与积累、培养古文字兴趣对于习篆者而言,既是难点也极具魅力。若假以时日,当书者将不再于篆字面前望而生畏,篆书创作亦将游刃有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