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蒙古贵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从公元一二七九年至一三六八年,元王朝统治中国约九十年。元代文学的主要成就不在传统诗文而在“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元杂剧是元代文学成就的光辉代表,它的形成和发展繁荣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元曲 元曲:元代新形的一种韵文文体,是从曲辞角度而言的。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文体,应分为散曲和剧曲两大类。剧曲有宾白、曲文和科介,三者结合成杂剧,这是元代出现的新歌剧。散曲是一种配乐的歌辞,没有宾白和科介,不是戏曲。 散曲 散曲:元代在北方出现的新诗体。与诗词一样,用于叙事、写景、抒情。无宾白科介,便于清唱,有别于剧曲。它是在民间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形式短小,通常以一支曲子(用一个曲牌)为一首,运用比较灵便自由。套数又称散套、套曲、大令。由属于同一宫调的多种曲牌连缀而成。套数的成组普通有两个特点:一是必须有两支以上属于同一宫调的曲子相联,一般要有首有尾合成一套;二是全套无论长短,必须首尾一韵。 北曲 北曲:宋元时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与“南曲”相对,大多渊源于唐宋大曲、宋词和北方民间曲调,也吸收了部分金元曲调。盛行于元代。 南曲 南曲:宋元时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与“北曲相对”。在唐宋大曲、宋词和南方民间曲调基础上发展而成。盛行于元明。 杂剧 杂剧:戏曲名词。在中国戏曲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它们各有不同的特点。唐代已有“杂剧”,但表演方式不详;宋杂剧是一种以滑稽调笑为特点的表演形式;元杂剧才是比较成熟的戏曲形式。元杂剧以北曲演唱,以成套的北曲唱词配合宾白、科介和各种歌舞技艺表演来表现故事。元杂剧以一宫调中的一套曲子为一折,通常每本杂剧为四折,必要时可在每本前或折与折间加“楔子”。演员角色有末、旦、净等。每剧规定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唱到底,以正末主唱的剧称末本,以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南戏 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是宋元时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由宋杂剧、唱赚、宋词及里巷歌谣等综合发展而成。大约在北宋宣和年间即已产生,最初发生在温州一代,故称温州杂剧和永嘉杂剧。南戏一般认为它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南戏表演比较自由,一个剧本没有固定的出数,可长可短;曲调也不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不限于通押一韵。不规定一种角色独唱到底,可以接唱,也可以合唱,各种角色都可以唱。现知最早的剧目有《赵贞女》、《王魁》等;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在《永乐大典》中,有《张协状元》、《小孙屠》和,宦门子弟错立身》三种。元末明初比较著名的五部南戏作品是:《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拜月亭》和《琵琶记》。 衬字 衬字:指在曲牌规定的字数定额以外所填增的字。一般只用于描摹情态、补助语气。不能加在句末或停顿处。衬字字数没有具体规定,视需要由作者安排。北曲衬字较多。 曲牌 曲牌:元明以来南曲、北曲、小曲和各种时调等各种曲调名的泛称。曲牌名多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与词牌有重名现象。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元曲选》 《元曲选》:明代人臧懋循(字普叔)所编一部元人杂剧选集。收元人杂剧作品九十四种,明初人作品六中。约占现存元人杂剧总数的三分之二,许多今人公认的杂剧代表作品都被选入,是明清以来流传最广的一部元人杂剧选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