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鉴者不写 善写者不览(二)

 铁竹听风 2019-08-16

——读《笔阵图》感悟书法研习之规律  

二、“览、写、鉴” 乃研习书法必由之路

按照《笔阵图》“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览”的主张及相关论述,学习书法的研习之路应该是这样的:

1、通过浏览诸帖,确定一个适合自己学习的法帖(览);

2、对这个法帖进行摹写或临写,达到符合原帖的程度(写);

3、对法帖进行仔细研究、揣摩,洞察原帖用笔奥妙,进而将作者的运笔、结体、章法布局等牢记于心(鉴),进而转化成自己的书写技能,运用到具体的书法创作中。

后人关于研习书法的论述,契合或接近此观点的,是认为《笔阵图》尚可发启童蒙”的孙过庭,他在《书谱》中就如何学习前人法帖,提出了“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的要求,并着重指出“慕习之辈,尤宜慎诸”,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写”、“鉴”的重要性,同时,《书谱》对如何览帖、诸帖之优劣也作了重点叙述。[3]

孙氏至今,论书者众矣,多在结体、运笔甚至执笔、墨色、纸张上各抒己见,对书法研习循序渐进之过程的探究,却鲜有提及,遂致众多学书者,入门便入歧途:或“遍临诸帖,出入百家”,或“精写一字,几可乱真”,但是,离开书帖,或者用到生字,便无所适从。不去探寻研习规律,不遵守研习规律,偶有所得,沾沾自喜,以致日日苦练,事靡功微。对“览、写、鉴”研习过程和规律的忽视,是 “善写者不鉴”谬误流传至今的直接原因。探寻“览、写、鉴”书法研习必由之路的客观规律,厘清“览、写、鉴”三个阶段的辩证关系,揭示由“善写”到“善鉴”的质变升华奥秘,对学书者素质、能力、境界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助推作用。

第一,“览、写、鉴”是研习书法循序渐进的不同阶段。

“览”是开始接触书法的入门阶段。这是一个根据自己书法爱好、自身习字基础选取法帖的过程。相对于“鉴”,“ 览”属于粗察,但是十分重要!帖选得对,事半功倍;帖选得不对,事倍功半或无功,有可能半途而废。要想选对,必须在博览的基础上确定方向。“取法乎上”是选帖的根本原则:学楷,要选魏、晋、唐帖;学行草,要选晋、唐、宋帖。如果研习隶篆,则要追到两汉乃至秦、周。确定了具体的书体和书家,选帖则是墨迹优先、响拓次之,实在得不到墨迹、响拓,则尽可能选择刻帖、碑拓的最早帖本(最好是初刻、初拓)。王羲之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4]正是览帖 “取法乎上原则的具体体现。

选帖十分重要,需要反复比较、斟酌,这就是“览帖”的过程,而一旦选定所学之帖,则自然进入“写帖”的阶段。

“写”是学习书法的实际操作练习阶段。无论描红,还是临写,甚至背临,都要力求再现原帖,也就是“拟之而贵似”。实现了“拟似”,就可以说达到了“善写”。当然,从开始描摹的“会写”,到实现“拟似”的“善写”,是个枯燥而漫长的过程。这个阶段,切忌半途而废,频繁换贴,所以,《笔阵图》主张“善写者不览”。白蕉先生说:“有些同学笔性真好,无论什么帖放在面前,一临就像样,一像就丢弃,认为写字是太容易了,何必下苦功,结果写来写去还是写的自来体,一家碑帖都未写成功。[5]”这就是“善写”者善始不能善终,又返回头去“览”别帖,“贪多嚼不烂”,不能升华提高的反面例证。

实现“善写”,能够“拟似”,可以说是初见成效,但这仅仅是“形似”,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停留于此,重复摹写,便会裹足不前,断不会有新的提高。此时更重要的,是放下笔,端起帖,进入“鉴帖”阶段。

“鉴”是获得初步实践经验后的提炼升华阶段。相对于“览”, “鉴”是精察,相当于放下望远镜,拿起放大镜和显微镜;相对于通过“写”取得的感性经验, “鉴”是获取更高层次理性认识的阶段。“善鉴”,就是对所摹写的法帖分析、比较、揣摩、体会,探求用笔、结体、章法布局的奥妙。具体地说,一个点画的起笔、行笔、驻笔、转笔、收笔,点画的连接,都要仔细观察,弄清运笔脉络,对结体风格、字的连接、通篇章法布局,细细揣摩,探求法帖“所以然”的奥秘,达到“入帖”的境界,也就实现了“善鉴”。经过“精察”、“入帖”实现了“善鉴”,再去临写法帖,甚至直接书写,就会发现“写”的能力会有显著的提高!对法帖的观察、分析、揣摩越细致、越全面,对用笔的体会就会越深刻,笔力的提升自然就越明显。此时最重要的,是能够真正深入进去,研读法帖、仔细探寻、体会奥妙,不再用笔去反复摹写了,也就是“善鉴者不写”。白蕉先生曾经说:“我说的看,不仅仅是说临习前须看得仔细,我的意思是即使不在临写,在无事的时候,正须像翻心爱的画册、书本一样,随时看之。[6]正是鉴帖的实际情景。

第二, “览”、“ 写” 、“鉴”,是研习书法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

“览”是研习书法最初的环节、基础的基础。不做“览”的功夫,那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写”、“鉴”都是无所适从。但是,如果一味只“览”,不“写”不“鉴”,那是“临渊羡鱼”,最后一无所得。

“写”是研习书法实践的环节、基本功的积累。“写”的功夫不做扎实,那是“纸上谈兵”,很容易滑入“眼高手低”。如果到了“善写”的程度,仍在那里反复“写”功,没有感悟,则会裹足不前,徒费年月。

“鉴”是通过实践积累一定基本功后的精察和感悟。“会写”、“能写”勤学苦练至“善写”,就要再回过头去仔细读帖,精察细微、领会奇妙、揣摩行迹,这就是“鉴”。如果由此悟得技法,那就实现了“善鉴”。只有达到“善鉴”,才能实现研习书法质的飞跃!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览”、“写”、“鉴”三个环节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没有“览”,目标不明确,“写”、“鉴”会无所适从;没有“写”,“览”、“鉴”脱离实际,没有根基,不会取得实际效果;不去“鉴”,整个研习过程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只有顺着“览”、“写”、“鉴”的环节一步一步走下去,书法研习的水平和层次才会逐渐提升起来。 概括起来,那就是:书法入门必须“善览”;笔力凭“善写”巩固、藉“善鉴”提升。

第三,“善览”、“ 善写” 、“善鉴”,体现书法研习不同的层次和境界。

“善览”、“ 善写” 、“善鉴”,在研习书法中,既是不同的阶段,又是相互关联的环节,更体现不同的层次和境界。

能够浏览众多法帖,选准适合自己的一种或数种,就可以说是实现了“善览”;反映的是学书者在众多帖本中鉴别优劣、选择高下的眼力。当然,这个眼力(善览),是感性的、初步的、基础的。

选准法帖,然后描摹、临写,达到“拟似”,就实现了“善写”;这是一个枯燥漫长的阶段。具体到某个人,实现“拟似”的时间长短,反映了其对法帖的理解把握和对笔墨的实际运用能力。这个能力所展现的,是从开始“眼高手低”到最后“心之所欲,手必能之”,技能从生到熟的过程,是感性知识的丰富完善,用笔技能的积累成熟。“善写”,同义于用笔的“心手合一”。

达到“善写”,实现了“心手合一”,是手的功夫提高到“随心”的水平,也可说是“手眼同高”。在此基础上要想再有新的提升,只能先从“眼”、“心”开始。眼力、悟性的提升,能够带动“手”的提升。提升眼力、悟性,靠的就是“善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