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一辈的鲜味智慧,都熬在一锅高汤里

 老阿更 2019-08-16

1

这是小徒弟进鲁菜馆子的第九九八十一天。

案板上,猪肚和鱼肚被片得极薄,肘子和腰子被改成花刀,这些天的碗看样子没白刷,师傅说要给自己开小灶。

老一辈的鲜味智慧,都熬在一锅高汤里

▲ 片腰花*微博

是一道清汤全家福。

那种清香的鲜味钻进鼻子里,涌进嘴巴里。汤还烫嘴,白气升起又散开,一块简简单单的猪肚,好像被重新包了浆,连普普通通的香菇,这时候也变得剔透,尝上一口,诶?这滋味是怎么回事,好像和平时尝菜的味道不一样。

“看着你,总能想起我当学徒那档子事。”师傅开了口,“这道全家福啊,原本要用老鸡老鸭吊汤,可是以前哪能落得着用这,我师傅教我,虾和干贝先放,还有干香菇,这些东西都不是个稀罕,铆足了劲儿熬,不比肉高汤差丝毫。”

老一辈的鲜味智慧,都熬在一锅高汤里

▲大海的气息 *搜狐

刚刚聚起再散去的味道里,有丝丝缕缕,来自大海,思绪开始随着飘远,飘到小时候,飘到另外一锅汤里。

2

以前跟着奶奶,在烟台福山长大。大家都知道鲁菜属于山东,但没几个人知道,自己小时候撒欢儿的一亩三分地,是鲁菜的源头。三五步一个鲁菜馆,两三家就出一个厨子,馆子里吃啥,家里也有样学样弄点啥。

只不过家里的预算没那么充裕,肉要留着年节吃,刚刚师傅说的肉高汤,小时候没喝过,也喝不起。但是奶奶会吊另外一种汤。每天傍晚回家,透过玻璃窗看见奶奶站在厨房,被一团雾气包围,就知道是她在吊汤。

老一辈的鲜味智慧,都熬在一锅高汤里

*搜狐

马连良的腔,山东馆的汤”,每次念叨这句话,奶奶都格外认真。虽然没有肉,普通百姓却可以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无非是平民的智慧。

海货在福山不是个稀罕物件,大潮退去,扇贝、蛤蜊、海肠甚至海里的杂鱼就像掉队的孩子一样留在了沙滩上。人们拿着大兜小网,把沧海遗珠们一一收进口袋,要是谁收的最多,脸上的自豪绝对比金角大王收了孙悟空还要更胜一筹。

老一辈的鲜味智慧,都熬在一锅高汤里

*微博

海鱼是硬通货,剩下的随喜,善于制汤的妈妈大姨奶奶们,会专挑扇贝和海肠下手。扇贝洗干净,剜下扇贝丁,海肠掏空去头尾、晒干,吊汤的时候就方便得多。

干贝、干香菇,泡发、炒制、加水,有时候再加上点海肠晒干磨成的粉。这样吊出的一锅汤,哪怕在餐馆大厨眼里,是不入流的毛汤,却是家里做菜时的点睛之笔。

老一辈的鲜味智慧,都熬在一锅高汤里

*搜狐

做面加一勺,提鲜,炖菜加一勺,提鲜,有时候连炒菜最后那一下子勾芡,也要浇上一勺。细细回想起来,小时候的味觉回忆里没什么肉味,但也不寡淡,就着一道大白菜豆腐都可以消灭两个饼。

后来立志做个厨子,奶奶吊的那锅汤,似乎功不可没。

3

如果一样是海产丰富,一样是肉食匮乏,还能不能有这锅高汤?

答案是当然,遥远的相似性又施展了一次魔法。

《深夜食堂》火了好久,无论哪一季,小林薰都会带着一副面无表情的云淡风轻脸,把魔芋揪成小块,萝卜削好皮,五花肉炒到泛白,然后慢慢把一碗汤倒进锅里,淡黄色的高汤没过食材,笃笃翻滚,每个夜晚,都是以这样的一锅鲜美开始。

老一辈的鲜味智慧,都熬在一锅高汤里

▲淡黄色的高汤没过食材*《深夜食堂》

倒进去的汤不是别的,就是日式高汤,食材也无出其右,海鲜

在日本,曾经有1000多年的时间,因为禁食肉类,从上至下,海鲜和蔬菜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主题,也恰恰是在这段时间里,日本料理的底色渐渐明显。

吃得清淡而不至于无味,这都要感谢高汤!

老一辈的鲜味智慧,都熬在一锅高汤里

▲日式高汤*花菖蒲HANASHOBU

日式高汤,日语里叫出汁,最开始的意思是提出味道,可以想象,因为没有肉吃,大家想破脑袋也要变着法儿追求味道的美好。

出汁诞生于室町时代,作为首都的京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进献,其中四国和北海道的昆布与鲣节,便是日后制作出汁最主要的两种食材。

老一辈的鲜味智慧,都熬在一锅高汤里

*搜狐

和鲁菜吊汤如出一辙,出汁在发明之初,不是给百姓准备的吃食,却在之后渐渐跌落民间。吃不起肉的人们,总能想出方法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油炸的天妇罗是一个办法,学会在海鲜之中汲取滋味,又是另一种办法。

昆布与鲣鱼干的组合,在日本高汤界所向披靡。

在关东的街边小店,无论多晚走进去,总有一锅关东煮等着你。懂吃的人总说,关东煮的汤是精髓,想想也是,这和我们做卤味用老卤一个道理。魔芋、鸡蛋、牛筋在汤里伸展筋骨,吸收味道,底汤就是高汤,或者更确切一点说,是一番だし(头汤)。

老一辈的鲜味智慧,都熬在一锅高汤里

▲魔芋、鸡蛋、牛筋在汤里伸展筋骨*搜狐

有头汤当然也会有二汤(二番だし),昆布泡发与鲣鱼片同煮,散发出幽幽的香气就关火捞出,一刻也不多停留,这是头汤。头汤剩下的汤底加进鲣鱼片继续慢炖,等到味道完全萃出,就是二汤。

严谨细致的日本人,连高汤的出场顺序都要严格规定。干净纯粹,属于头汤,蒸炒煮炖,属于二汤。譬如一碗茶碗蒸蛋,二汤裹挟着蛋液,调配出完美比例,蒸到恰如其分,滑、嫩、鲜,入魂还是不入魂,吃过的人才懂。

老一辈的鲜味智慧,都熬在一锅高汤里

▲熬制二汤*利物

一碗出汁,将食材与鲜味串联起来,却又不影响食材的本味,这种鲜味,太简单也太难忘。

4

干贝和干香菇也好,昆布和鲣鱼干也罢,以海鲜和干货为底料,熬出澄黄透彻的高汤的过程,都指向了一种味觉共识 —— 鲜味。

直到1985年,鲜味(umami)才变成国际范围内认可的官方词汇,成为继酸甜苦咸之后的第五味

但谁又能说,在这之前,人们不知道鲜为何物呢?

老一辈的鲜味智慧,都熬在一锅高汤里

*《孤独的美食家》

不信你去问问那位守着关东煮的阿姨,她不会懂得昆布里的谷氨酸和鲣节里的肌苷酸是什么,更无法理解所谓氨基酸溶于水释放风味就是鲜味的来源。但她就是可以信手拈来,把富含着鲜味物质的食材,过水、煮沸、过滤,然后慢慢等,等待一遍一遍的头汤在自己的锅里积聚。

微沸的汤汁里,可以容得下鲜的共性,这是食材里都有的鲜味氨基酸,也可以容得下鲜的差别,这是它们彼此不同的甘味氨基酸,一碗中式吊汤和一碗日式高汤,有了各自的鲜美。

老一辈的鲜味智慧,都熬在一锅高汤里

*微博

无论是在后厨十年终于熬出头的学徒,还是每天精心为家人准备一桌美味的日本主妇,都在一日一饭的摸索中懂得了鲜味的真谛。

就这样,当人们说出“真鲜”这两个字时,鲜味已经开始延展,成为一种十分微妙的味道集合。

吊汤的时候,要加干贝和香菇,小学徒的奶奶说不出什么道理,只是在熬汤的时候尝一勺,立马忍不住感叹“鲜到眉毛都要掉了”。

老一辈的鲜味智慧,都熬在一锅高汤里

▲鱿鱼芋头煮*微博

出汁的时候,要用昆布和鲣节,精明的主妇也说不出什么道理,只是这样做出来的芋头鱿鱼煮,孩子从来不会剩。

他们或许都不会像东帝大的池田教授那样,从海带里提取出鲜味的化学式,把鲜味变成味之素,再变成后来的味精。

他们所相信的是,纷繁复杂的化学公式可以被还原,但是往一碗汤里倾注的时间,与等待它散发出香气的期待,不是一撮调味品那么简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