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文化溯源:民俗研究的作用与意义

 白桦树2008 2019-08-16

      民俗文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反复出现,相沿成习,被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共同遵守,相互之间又有差异的生活思考方式。不以法律形式来约束,却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传承与发展。研究这些现象,找出相同与不同,从而引导人们向文明、健康、丰富多彩的生活发展,这是我们研究、学习民俗文化的目的。

  研究民俗、重在成“俗”,即人们常说的约定成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比如,北京、天津的婚俗。南方、北方语言的差异。北京人说“掉点儿了”,南方人说“落雨了”。饮食上,“南糖北咸,东辣西酸”以及相关的健康状况。

  研究民俗,重在实践性,这与现代人生活依旧息息相关。比如春节习俗,北京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爆竹靠行政命令无法完全戒除,其它,端午节的粽子,元宵节的元宵,中秋节的月饼。

  研究民俗,重在“民间”,无论农业生产、器物加工、商业贸易、民间工艺品、文学等等,研究对象是民,不是官,反映的是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比如秧歌、祭窑、供财神、采茶舞、二人转等。

研究民俗,重在寻根。寻人文祖先之根,山西洪洞县有民谣,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寻精神世界之根,包括宗教信仰,百家姓氏的源流,祖先崇拜,宗教信仰,十二生肖等。

  研究民俗“特色为先”。包括语言、服装、住宅、器物、建筑上的窑洞、围楼、吊脚楼、四合院、弄堂等。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

  通过对民俗的研究了解历史,温故如新,无论年节、交往、生活、生产、和信仰;正民风、扬正气,民俗用以约束人们的行为,可以起到法律无法达到的作用;丰富生活,传承文化;抢救发掘,古为今用,推动当前经济发展以及民间工艺品的继承与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