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肌电图专辑【六】体感诱发电位解读

 萃萃婆婆 2019-08-16

   体感诱发电位检查是肌电图检查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手段,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原理

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是指躯体感觉系统的外周神经部分在接受适当刺激后,在其特定的感觉神经传导通路上记录出的电反应。主要反映周围神经脊髓后索脑干丘脑丘脑放射感觉皮质的功能状态。

根据在受到刺激后诱发电位出现的潜伏时长短不同,可分为潜伏期诱发电位,其中短潜伏期诱发电位(short 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SEP)受到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少、波形较稳定,可以反复记录,因此在临床上应用最多。

本篇主要介SSEP,主要指的是上肢各波中潜伏时小于25ms以及下肢各波中潜伏时小于45ms的波。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体感诱发电位主要为:上肢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下肢胫神经体感诱发电位。

短潜伏期诱发电位(SSEP)有关的躯体感觉传导通路是深感觉传导通路,该通路图示如下:

再通过下面两幅图来具体体会一下:

二.记录方法

(1)导联记录方法

一般需要包括记录周围神经电位脊髓电位、以及皮质下电位皮质电位的记录电极。

上肢记录部位通常是:Erb点C7棘突对侧头部相应的感觉区

下肢记录部位通常是:腘窝L1棘突对侧头部相应的感觉区

(2)刺激电极

刺激电极放置前,应该先将局部轻擦,减小阻抗,必要时可涂抹电极膏,以确保电极和皮肤之间良好接触。    

上肢刺激位置:诱发上肢正中神经SEP时,刺激电极置于手腕正中神经处。

下肢刺激位置:诱发下肢胫神经SEP时,刺激电极置于内踝下方胫神经处。

(3)地线

安放在记录电极和刺激电极之间。

三.常见波形识别

    首先,了解下波形的命名原则极性 潜伏期):波峰向下为P、向上为N。例如N9: 即波形向上、刺激后第9秒出现的波。

(1)上肢:刺激正中神经可记录到以下的波

上肢常见波的来源: 

    a.Erb‘s点记录到的N9起源于臂丛神经电位;

    b.C7棘突点记录到N13起源于颈髓后角的突触后电位;

    c.对侧C3/C4记录到的N20,起源于中央后回体感皮质区。

(2)下肢:刺激胫神经可记录到以下的波

下肢常见波的来源: 

    a.腘窝记录到的N8,为胫神经复合电位。(即通常在刺激8秒后出现,主波向上,故以N8表示)。

    b.腰髓记录到的N22,反映的是腰髓节段突触后电位(LP),在L1和T12处均可记录到。

    c.对侧Cz点的P37(也有P40说),一般认为起源于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上端;

依据波的起源可以认为上肢的N13-N20、下肢的N22-P40是中枢传导时间。

四.异常SEP的病理生理基础

(1)髓鞘病变

a.传导减慢:由于脱髓鞘区原先跳跃传导变为局部传导,传导速度减慢,表现为SLSEP的中枢成分潜伏期延长。

b.冲动传导的离散:由于感觉传导通路的神经纤维受累程度不等,传入冲动难以同步,主要表现为波形离散。

(2)轴索病变

轴索全部受累,则不可能引出SEP;部分受累,SEP波幅降低,潜伏期正常。

(3)胞体病变

不论原发或继发性胞体病变,SSEP特征为突触后电位发生变化。

综上,神经系统疾病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往往是复合性的,既可引起节段性脱髓鞘,又可产生不同程度的轴索变性,因而对SEP产生混合性影响。

五.异常SEP解读

异常SEP判断标准

a.测量值 > 平均值加3个标准差(SD);

b.波幅明显减低伴波形分化不良或波形异常;

c.双侧各相应波幅差值> 50%以上。 

(1)上肢SEP异常

a.N9未引出:但N13-N20正常,则认为上肢SSEP正常,N9未引出的原因多为技术问题。

b.N9潜伏时延长:提示外周神经损害,需进一步行外周神经传导检查。

c.N9-N13波间期延长:提示颈神经根在臂丛近髓段和颈髓间病损。

d.N13-N20波间期延长:提示同侧颈髓中、上段的后索、楔束核或对侧内侧丘系、丘脑及丘脑放射病损。

e.N13波幅减低或消失:可能为下颈髓病变。

f.N20波幅减低或消失:提示皮质或皮质下受损。

(2)下肢SEP异常

a.N8潜伏时延长:提示腘窝以下外周神经损害,需进一步行外周神经传导检查。

b.N22-P40波间期延长:提示脊髓、脑干、皮质体感中枢通路受损。为进一步明确定位,可参考上肢SSEP,若正常,则病损部位在胸髓。

c.N22波幅减低或消失:意义不大,因为正常人此电位可引不出。

d.P40波幅减低或消失:提示皮质或皮质下受损。

六.SEP的临床应用

SEP可以用于各种感觉通路受损的诊断和客观评价:主要用于吉兰-巴雷综合征(GBS)、颈椎病后侧索硬化综合征多发性硬化(MS)、亚急性联合变性等。还可用于脑死亡的判断和脊柱、脊髓手术的术中监护等。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错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修订版(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2.《肌电图诊断与临床应用(第2版)》—党静霞

3.诱发电位 Evoked PotentialsPPT--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乔慧

4.《临床神经解剖学(第2版)》--芮德源、朱雨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