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风后遗症的推拿治疗

 rongma 2019-08-16

病因病机

中医对中风病因的认识,多从以下几方面认为:

一、先天不足:先天秉赋(父母所赐)不足,五脏虚弱是引起本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肾脏虚弱,不能主藏五脏之精,精亏则不能充养脑髓,濡润肌肤和筋骨而致形体萎软,发为本病。

二、情志过极:五志(怒、喜、思、悲、恐)过极,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所伤,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或暴怒使肝阳上亢,气火俱浮,灼伤脑络,迫血上涌,血溢脉外,发为偏枯。忧思悲恐,情绪紧张或底落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三、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厚味,或过食生冷食物,导致脾胃损伤,脾胃健运失司,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无权,造成气血亏虚;又因脾胃运化失常,不能运化水湿,湿聚生痰,痰阻经脉,血行受阻,气血不能濡养脑海、肌肤、筋骨而病。

四、劳倦过度:操劳过度,或房事不节,阴血暗耗,纵欲伤精,水亏于下,精血亏耗,形神失养,筋骨弛纵发为本病。

现代医学认为,中风就是脑血管病变,也就是脑溢血和脑血栓。本病的发病率、病残率、病死率均较高,是直接危害人们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四大疾病之一。四大疾病指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肿瘤。

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起病形式,发病年龄,患病诱因以及先兆征象等特点,多可作出诊断,其要点为:

一、患者多有素体虚弱,或肝阳偏亢,或有中风病史。患者有半身麻木,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半身不遂或某一肢体萎软、乏力,甚至萎废等特点。

二、起病有急有缓,病情复杂。急者有卒然头昏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数小时后迅速出现半身不遂,拌见口眼歪斜等症;缓者头痛、头晕后三两日才逐渐出现一侧肢体萎软或偏废不用。

三、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以老年居多。如:元朝医家王履指出“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多有此疾”。椐资料表明,本病的发生年龄有提早的趋势。

辩证

一、辨标本虚实:

(一)、标本虚实:中风的发生,有其标本关系。在标为风火交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的表现;在本为阴阳偏盛和偏衰、气血逆乱的证候;形成了本虚标实、上盛下虚症侯,临床时应辨标本、明虚实。

(二)、辨病位和轻重:对本病应辨识病邪所在的部位及深浅情况,即邪在经络,还是在脏腑。一般来说,凡患者肌肤不仁,一側肢体麻木、无力,口眼歪斜,为邪在经络,其病位浅、病势较轻;若见突然昏仆,口眼歪斜、语言障碍,半身不遂,呼吸困难,尿闭便秘等,为邪中脏腑,其病位深、病势重。

二、辨证侯表现

(一)、中经络(邪在经络)

1、经络空虚、风邪入中

(1)、表现:半身手足麻木、肌肤不仁、语言蹇涩、口眼歪斜、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关节痠痛,舌苔薄白,脉浮弦。

(2)、病机分析:因正气不足,致经脉空虚;又因卫气不固,风邪乘虚而入,留注经脉,阻闭气血,造成经脉不通、肌肤失养,故见肌肤麻木不仁,语言蹇涩、口眼歪斜;邪留肢节,则肢体麻木、关节痠痛;舌苔薄白,脉浮弦为邪在表之症。

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1)、表现:时常头昏、头晕、头痛,耳鸣、眼花、目眩,少眠多梦,腰酸腿软;或面红、激亢易怒;一侧肢体沉重、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舌红苔黄,脉弦滑。

(2)、分析:因某些原因造成肝肾阴虚,出现肝阳偏亢,形成上盛下虚,故见头昏头痛,耳鸣目眩,少眠多梦,腰痠腿软,步态不稳。肝风夹痰上扰,流窜经络,则出现舌强语蹇、口眼歪斜、脉弦滑,舌红为阴不足,苔黄为热之征。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1)、表现:突然半身麻木,不遂,口眼歪斜,大便干燥,痰多,头昏,舌蹇,苔黄或黄腻,脉弦滑。

(2)、分析:多因饮食不节,或嗜食辛辣厚味之品,损伤脾胃,致湿聚生痰;又因肝阳暴盛,内风夹痰上扰,风痰阻络,故偏身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阻中焦,致脾胃的运化及升清降浊功能失常,下则腑气不通而便秘;上则清阳不升而头晕,亦可见咯痰。风痰阻于舌,则语言蹇涩。苔黄或黄腻,脉弦滑属痰热之征。

4、气滞血瘀、阻塞经络

(1)、表现:头昏头晕,眼目昏花,心悸,气短,肢体麻木、萎软,身偏不用,舌淡,舌边有齿龈或瘀点,脉虚大或弦涩。

(2)、分析:先天不足,或后天亏损,致气血、阴精不足,脑失所养,故头昏头晕,眼目昏花,心悸,气短;气血不行而瘀塞经脉,故见肢体麻木、萎软,身偏不用,舌淡,舌边有齿龈或瘀点,脉虚大或弦涩。

(二)、中脏腑

1、湿痰蒙塞心神

(1)、表现:神昏口禁,肢体强硬,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

(2)、分析:素体阳虚,湿痰偏盛,痰浊内阻,上蒙清窍,则神昏口禁,肢体强硬,痰涎壅盛;湿痰内聚,阻遏阳气,故见静卧不烦,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为湿痰内盛之象。

2、风火上扰清窍

(1)、表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赤身热,气粗口臭,口禁便秘,苔黄,脉弦滑而数。

(2)、分析:肝阳暴亢,阳升风动,血随气逆,上蒙清窍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风火相煽,热气上蒸,证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口禁便秘;苔黄,脉弦滑而数,为邪热内薀之象。

特别推荐

培训安排: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吞咽、语言障碍培训班,学期:2天。←←←请点击文字了解详情

培训时间:9月21日—9月22日(20日报道)

培训地址:北京市

治疗

在对本病的治法方面,前辈们积累了许多经验,指出:“如因风邪引起者,治必温散解表,祛外来之风邪;因内因所患者,治必潜降镇摄,以平内动之风阳,并提出临证时,依辨证而灵活运用滋阴潜阳、平肝熄风、通腑化瘀、清热降痰、健脾利湿、益气养血等治则。活血化瘀为清代以后的许多医家所推崇。推拿(按摩)治疗中风后遗症有很好的疗效。

推拿疗法对促进病人已偏废肢体的功能恢复,有很大的帮助。早期治疗为好,一般早期治疗应在患者中风危象稳定两周后为宜,一年之内可谓治疗最佳时期,两年以上者效果较差。

推拿治疗中风后遗症应以早期治疗为主,一般在病后两周就可以进行推拿治疗了。

推拿治疗,通常分基本操作和辨证加减两个步骤。

一、基本操作

(一)、头、面、颈部操作

1、取穴:印堂(两眉中间);督脉的神庭(前发际正中上0、5寸)、前顶(百会前1、5寸)、百会(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风府(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大椎(第七颈椎脊突下);胆经的阳白(眉上1寸)、头临泣(阳白上、入发0、5寸)、脑空(风池穴上1、5寸)、风池(耳后乳突后2寸凹陷处)、悬厘(太阳穴后上2寸处)、曲鬓(耳前鬓脚处)、太阳(眉捎与外脚向后1寸凹陷处)及头针运动区(前顶至悬厘的连线)。

2、手法:推法、拿法、按法、揉法、振法、点压法、拔伸法。

3、操作步骤:

①直推前额通天庭。患者仰卧,医生位于患者头侧。医者用双拇指指腹自印堂→神庭直推10—20遍;继用分推法从额中线向两侧分推至头侧,反复10—20遍;再用鱼际揉额部1—2分钟。

②推眶抹面揉太阳。用双手中指尖分别从内到外分推双眼眶10—20遍;继用双手揉抹面部1—2分钟;再用指尖揉按两侧太阳穴半分钟。

③指梳头皮醒阳脉。用双手指紧贴头皮由前向后满头梳理5—10遍以振奋头部的诸条阳经(督脉、胆经、膀胱经)。

④重推头侧运动线。重点推揉头部一侧的运动线(顶颞前斜线)20—30遍,顶颞前斜线(前顶至悬厘之间的连线),此线是主管对侧指体运动的活动区。常按摩此区对瘫痪肢体的恢复有帮助。

上肢部操作

1、取穴:肩井(肩井大椎肩峰间)、肩髃(肩髃举臂凹陷是)、手三里(曲池穴下2寸)、曲池(肘纹头与肱骨外髁中点)、合谷(第二掌骨外中点)。

2、手法:拿、揉、滾、按、捻、搓、拍。

①拿捏揉拍活气血。先用拿捏和揉按法从肩部向肘、腕部操作,反复3—5遍;后用搓法搓揉上肢1—2分钟;再拍打上肢50—100次。

②按压穴位通经气。用点穴法点按以上穴位,每穴点按1—2次,以酸胀为宜。

③搓捻滚摇活关节。用捻搓法搓揉肩、肘、腕、手指关节数遍,再用滚摇和曲伸法活动各部关节。

腰背部及下肢部的操作

1、选经与取穴:多选督脉、膀胱经及双下肢的三阳经的穴位如大椎、身柱 、灵台、脊中、命门 、腰阳关 ;双侧膀胱经的大杼 、心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肾俞 、委中 、承山 、昆仑 ;胆经的环跳 、风市 、阳陵泉 、肝经的曲泉 、太冲 ;肾经的涌泉 ;胃经的伏兔 、足三里 等。

手法:推、揉、滚、按、扳、拍、擦等。

操作步骤:

①舒通前后诸阳经。患者俯卧,先用双拇指从大椎直推督脉到腰阳关,反复10—20遍,继用掌从上到下直推两侧膀胱经各10—20遍,再用滚法、按法、揉法、拨络法操作背部和双下肢的后侧3—5分钟。患者仰卧,用拿、揉、点、按法作上肢的大肠经和下肢的胃经的治疗。

②解痉松筋强筋腱。用拿捏、搓揉法反复操作患侧的肢体以解痉强筋。

③屈伸、转摇以活节。用前法做患侧上下肢的治疗5—10分,活动筋骨、滑利肢节。

辨证加减

兼面瘫者,应配合面部按摩。重点揉按胆经的阳白(阳白眉上一寸许);小肠经的颧髎(外眦颧下凹陷中);胃经的颊车(颊车耳下曲颊陷)。

兼神志恍惚不清者,掐揉人中、内关、十宣、太冲穴,每穴掐揉2—3次,力量适中。

注意事项

(一)、注意中风先兆的发生以及早发症状的观察,一般事先多有头昏、头痛的感觉,继而可出显昏晕或肢体麻木,要高度重视。

(二)、治疗和康复时间都较长,医生和病人都要有信心和耐心,要医患合作,手法不宜过重。

(三)、病人应有安定的情绪,生活要有规律,忌烟、酒及辛、辣、厚味及脂肪过多的食品。

(四)、应多主动活动,循序渐进地锻炼,促进康复。

辅助治疗

针灸、拔罐

1、针灸: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穴。用针刺或针灸并用,随证补泻,每日一次。(《针灸学》)

2、拔罐:用小口径火罐拔肩髃、臂臑、曲池、阳池、秩边、环跳、阳陵泉、风市、伏兔、丘虚穴,分组轮换取用。治疗半身不遂证。(《针灸学》)

中成药:如大、小活络丸、虎潜丸、二十五味珍珠丸(藏药)等。

汤药治疗:

1、补阳还五汤:生黄芪、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酌加桑枝、桂枝、川牛膝、续断。主治半身不遂。(《医林改错》)

2、解语丹:全蝎、天麻、白附子、天竺黄、菖蒲、郁金、远志、茯苓。主治风痰阻络之语言不利。(《医学心悟》)

药膳疗法:

1、黄芪猪肉羹:黄芪30克,大枣、当归、枸杞各10克,瘦猪肉100克,食盐适量。将猪肉洗净切成薄片与黄芪、大枣、当归、枸杞一并入锅,加水适量炖汤,肉熟时加入少许食盐调味,食肉喝汤即可。主治半身不遂。

2、地龙桃花饼:干地龙30克,红花、赤芍各20克,当归50克,黄芪100克,川芎10克,玉米面400克,小麦面100克,桃仁、白糖适量。将地龙用酒浸泡去其气味,烘干研为细末,红花、赤芍、当归、黄芪、川芎入锅加水煮成浓汁,除去药渣,再加地龙粉、玉米面、小麦面、白糖倒入药汁中调匀,做成圆饼20个,再将桃仁去皮尖略炒,匀布饼上,入笼蒸熟或烤熟均可,每次吃1-2个,一日两次。主治中风后遗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