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风病

 柴桂苓 2018-01-28
1.病因病机
中风病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引起的,以猝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目前已成为我国致死率和致残率第一位的疾病。
由于本病发生突然,起病急骤,古人形容“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急速”,故医家取类比象而名之为“中风”。究其病因,在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如《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感受外邪、烦劳暴怒及体质、饮食等有密切的关系。《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谓:“脉络空虚,贼邪不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将中风根据病情轻重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明代医家李中梓将中脏腑分为闭证和脱证,并沿用至今。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正气不足,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失调,外风乘虚而入,导致机体阴阳失调,气血运行受阻,筋脉失养,而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症;“风性善变,风性动摇”,若血随风窜,夹痰夹火,蒙蔽清窍,而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危重证候,则见猝然昏仆、不省人事;风痰上扰,脑窍失养则兼见头晕眼花;风痰阻中则气机升降失常,可见恶心呕吐等症。


2.证治经验
唐宋以前中风病的治疗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的小续命汤,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的大秦艽汤等。以此为辨证施治,该病初起以风为著,或风火上扰,或风痰阻络,或风中经络,或风中脏腑,均以风邪为主,治当重用祛风药,豨莶草、天麻、金钱白花蛇、全蝎、川芎、地龙、钩藤、夏枯草、秦艽、防风、伸筋草、海风藤等。疾病后期则以正虚为主,但正气既虚,卫外无力,又易感风邪,极易复中,因此,治疗当在扶正基础上重用祛风药。

1)风痰阻络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红苔白,脉弦滑。
化痰愈风汤加减:半夏、茯苓、橘红、胆南星、地龙、豨莶草、天麻、全蝎、地龙、海风藤等。


2)风火上扰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头痛眩晕,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苔黄,脉弦数。
清镇愈风汤加减:黄芩、栀子、代赭石、钩藤、生龙牡、赤芍、川牛膝、地龙、豨莶草、夏枯草、秦艽、生白芍等。


3)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言语蹇涩,面色咣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苔白腻、舌有齿痕,脉沉细。
复元愈风汤加减:白人参、黄芪、归尾、川芎、桃仁、葛根、金钱白花蛇、全蝎、地龙、红花、水蛭、杜仲、甘草、防风、伸筋草、海风藤等。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言语蹇涩,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滋阴愈风汤加减:生地、白芍、元参、麦冬、生龟版、生鳖甲、生牡蛎、石斛。
加减:如头痛、面赤,加怀牛膝、代赭石潜镇平肝;口眼歪斜、偏瘫,加白附子、地龙通络;语言蹇涩,加远志、菖蒲、僵蚕化痰通络。


例1
患者,男,50岁,2015年4月13日初诊。主诉:突发左下肢软弱、麻木5天。伴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心烦易怒,口干,舌质红苔白,脉弦。查体:Bpl60/100mmHg,左侧下肢肌力Ⅳ级,浅感觉减退,病理征(一)。头颅CT检查: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
西医诊断:1.脑梗死急性期,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中医诊断:缺血性中风一中经络,风火上扰证。治宜清热平肝,潜阳熄风,处方:天麻10g,钩藤10g,豨莶草30g,夏枯草15g,秦艽10g,地龙10g,赤芍15g,黄芩10g,
石决明30g,桑寄生10g,茯神10g,川芎10g,川牛膝30g,3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服药后头痛耳鸣消失,左侧下肢软弱麻木减轻,心烦口干缓解,原方减黄芩,加海风藤10g,全蝎、水蛭各3g(研末冲服),5剂。
三诊:患者稍感左下肢力弱,余无异常,以成药芪芍护脑荣筋丸配合汤剂调治而愈。



例2
患者,女,71岁,2015年4月3日初诊。主诉:右侧肢体麻木伴口角歪斜半天。患者今晨起床后感觉右侧肢体麻木,右侧口角流涎,感觉异常,伴头晕眼花,胸闷气短,疲乏,舌质暗红苔白,脉细弦。查体:Bp150/90mmHg,口唇发绀,口角歪向左侧,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侧肢体肌力V一级,浅感觉减退,病理征(一)。头颅CT检查: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
西医诊断:1.脑梗死急性期.2.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
中医诊断:缺血性中风一中经络气虚血瘀证。治宜益气活血,祛风通络,处方:生黄芪30g,人参10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10g,天麻10g,豨莶草30g,白术10g,地龙10g,赤芍15g,茯苓10g,川芎10g,防风10g,海风藤10g,3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服药后头晕眼花、胸闷气短减轻,右侧肢体麻木及疲乏缓解,但仍见口角歪斜,咀嚼力弱,原方减天麻、豨莶草、海风藤、地龙,加白附子10g,全蝎3g(研末冲服),僵蚕10g,鸡血藤30g,5剂。
三诊:患者右侧肢体麻木及口角歪斜均见好转,头晕眼花、胸闷气短、疲乏明显缓解,纳可眠可,上方再进5剂,加减调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