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谢大地 七月十五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因处于七月之中,故称为中元节,本来中元节是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后来道教视中元节为地官赦罪日,佛教传入后又以此日为盂兰盆节,加上东亚巫觋宗教及民间信仰习合,不少地区在同一日都有各式活动。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 中元节的出现不迟于汉代,最初是农民在夏末秋初祭祀田神、感谢大地的节日,《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记载,当时农家以猪蹄、酒来祭田神,祈求五谷丰收,后来祭品不限于猪蹄与酒,祭祀场地也不限于农田之内。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祭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 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佛教徒在佛欢喜日供养众僧,以功德回向父母,称为盂兰盆法会,后来这天就有了盂兰盆节的名称。 道教出现后,加入了道教相关内容,这天在道教又是中元地官宝诞,是地官大帝赦罪的日子,除原有的祭祖习俗外加入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亡魂之罪,并由个人的祖先扩大至一切亡魂。 道教为祖先及亡魂祈求赦罪与佛教作功德令累世父母祖先解脱的仪式目的相似,且同样符合东亚传统的孝道,于是佛、道的习俗结合起来。 由于道教的地官赦罪日同时也是祭祀一切亡灵的日子,佛教法会中的施众僧又被演变为施饿鬼仪式,后来民间就相传那一天地府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被释放出来,由冥间大神面燃大士普渡真君管理。 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到家中神主牌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四处徘徊找食物。 基于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惠及众鬼的思想,人们纷纷在七月,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动,以普遍超渡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因此这一天会有普渡的习俗,称为中元普渡,后来民间更发展为盛大的祭典,同时结合佛教、道教思想和仪式,称为盂兰盛会、盂兰胜会、中元法会、中元建醮等。 七月十五的复杂履历导致它的文化内涵比别的节日更加丰富。 完颜绍元认为,七月十五最重要的文化核心是报本反始,也就是祖先崇拜。 七月十五这个日子,对我们来说有现实意义呢?传统民俗中提倡的那些价值观,比如孝敬父母、追念先人、传承文化,促进邻里和谐,关爱弱势群体,和今天社会的价值观一脉相承。 中元悼亡,既有文化渊源,也有现实意义。 只要积极引导,中元节仍然可以过得非常丰富。 VX运营人:易泰环境设计(空间装饰设计,风水规划调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