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一句最亲切的“弯管子”青普

 零壹贰012 2019-08-17

道一句最亲切的“弯管子”青普

作者:肖萍

标题有改动,原文标题《弯管子话》

弯管子话,曾经是我们这片工业社区一度最流行的公共社交语言了。

湖北人土话把喉咙叫做“管子”,当小商小贩沿街叫卖起劲地吆喝时,有人会说:“几好的管子哟!”

“管子”好,是指人嗓门大,说话声音响亮震耳,也包括口音纯正地道的意思。而“弯管子”呢,当然就是说人家发音不地道,憋腔憋调,南腔北调,让人听起来有一种刺耳根、不麻溜、不顺畅、不舒服的感觉了。

道一句最亲切的“弯管子”青普

我小时候的生长环境,是一个五湖四海移民汇居于此的大型工业社区,社区内的居民,操什么地方口音讲话的人都有。北京的、上海的、天津的、东北的、山东山西的、河南河北的、湖北湖南的,江西四川的,以至于闽南客家的等等不一而足。而这个地区的弯管子话呢,至少也包括这样两层含义:一个是老一辈的移民,他们用各自的家乡话说话,又努力向大家都能够听得懂的普通话靠拢,其语言特点,就既非纯粹地道的家乡话,又非完全意义上的普通话,而是一种非驴子非马但以其家乡话为主调的弯管子话。另外还有一种弯管子话,则属于社区内比较流行的大众化的社交语言,基本上就是十里钢城的第二代、或者第三代移民,在北方话的语音语调上,再夹杂着大量湖北武汉话的语言交流形式,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南北杂糅的,既迥异于东北土话又不同于武汉方言的在红钢城地区一度十分流行的弯管子普通话。

道一句最亲切的“弯管子”青普

比如东北人说,“伙计,你是么样搞的沙?这咋整呀!”这话语的前半句俨然已经是武汉人说话的口气,却又用一口土腔土调的东北话道来,显得有些不伦不类。而后半句呢,恐怕就是一不留神从嘴巴里跌宕而出的东北大土话。东北人说话都喜欢用带上个“咋”字,“咋地?”“咋啦?”“咋样啊?”“你这叫咱咋整呀?”都是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还有“哎哟,我的妈呀,你嘎哈呀?嚇死个老子!”北方人遇事一惊一乍时,用的是九头鸟湖北佬惯称的“老子”,再冠以“嚇死”,而不用北方人自己常说的“吓懵了”,“吓傻了”,听起来,也是比较典型的弯管子话。

道一句最亲切的“弯管子”青普

老一辈的东北人,交际语言中还有许多土得掉渣的方言土语,比如他们称肥皂叫“胰子”,肮脏叫“埋汰”,膝盖叫“波洛盖儿”,墙角落叫“墙旮旯儿”,摔跤了叫“咔了”、“咔着了”,看人家打架叫“买呆”。上医院动手术,叫“拉一刀”,“肚子上给拉个大口子”。还有“瞅你那鼻涕拉瞎的‘埋汰’劲儿,还不赶紧搁‘胰子’给洗洗。”“这事你问咱儿呀?那还不抵问咱这波洛盖儿呢!”就是说这件事情你问他,等于就是问膝盖,膝盖又不是脑袋瓜子,那你不是跟咱“瞎白话”吗?!这些方言土语和本地土著的湖北武汉话互相撕扯纠缠裹挟在一块儿,构成我们这个社区内一种独特的语言交流现象,那就是大有压倒湖北武汉方言之势的红钢城地区弯管子普通话盛极一时,大行其道。

也许,有人会感到真是奇了怪了,在这块湖北人世代居住的土地上,怎么又会是东北银(人)的一口东北话反而大行其道呢?!

道一句最亲切的“弯管子”青普

其实追根溯源,还是由于社区内东北人或者说北方人比较多的缘故。五十年代初期,当国家决定兴建这座当时规模仅次于鞍钢的全国第二大钢铁工业基地时,就有相当一批生产技 术骨干来自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鞍钢、本钢、抚顺钢厂和东北各地。这批自北方而南下的生产建设大军,无论是在当时基层技术力量的主导地位上,还是在异地他乡结抱成团的人数规模和气势上,当然也包括在社区交际语言的语言环境导向上,都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势。再说了,国家提倡说普通话,普通话本质上也是以北方语系为基础的语言系统,尽管发音标准的普通话,不像地道的东北话那样拐弯抹角儿,夹杂着那么多土得掉渣的方言土语。但是以东北话为优势的交际语言,当仁不让地垄断了这块湖北武汉人世代相袭的土地。

道一句最亲切的“弯管子”青普

那时候的我们,除非是在老师授业解惑的课堂上,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用普通话交流表达和朗读课文以外,也除非是关起门来在自家圈子的小范围内,用已经变异的家乡话和父母兄弟姊妹交流对话外,在其他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逃脱不了这样的语言环境,只要你一开口,从嘴巴里汩汩道出的话语,绝对都是那种听起来“弯弯绕”、能够把人带到沟里去的东北话的变种——南腔北调的红钢城地区出产的弯管子普通话。

你真的无法抗拒这样的语言环境,说不说也完全由不得你自己,只要你走到院子里、大街上、学校里,只要你与操这种语言的人搭上三五句话的功夫,说着,说着,其语音语调自然而然就被拐带到那种弯管子普通话的语言环境里去了。就连孩子们自娱自乐的儿歌,都带有那种很明显的弯管子腔调。那首“你不跟我玩儿,我有人玩儿,我到江边划小船儿,摸螺蛳儿,包饺子儿,气死你个臭小子儿”的“划船歌儿”是这样。还有一首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挤香油”歌也是这样。“挤呀,挤呀,挤香油呀,挤出来㞎㞎(屎)换糖球呀!”武汉地区冬天最寒冷的时候,一下课,同学们互相之间就勾起一条腿,用另一条腿单脚蹦跳着,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做游戏,口中还念念有词地啍唱着这首“挤香油”歌。待挤出一身热汗,再回到教室里面去上课的时候,身上就变得暖和得多了。

道一句最亲切的“弯管子”青普

操这种弯管子普通话说话的我们,久而久之已经习惯成自然,如入兰室之久,反不闻其香一样,我们丝毫没觉得我们的交际语言还会有什么不妥当或者不正常的地方。可是待我们逐渐长大,待我们走出这片自成系统的工业社区,待我们在社会上逐步拓宽了视野,接触了更多的人和更多的事之后,才感觉到青山“弯管子话”的可贵。比如,与土著的武汉人打交道,武汉人说,“我哥哥去看朱师傅。”实际上,哥发锅音,去发客音,朱发聚音,可是这句话从我们的嘴巴里面跑出来,仅仅只是东北腔换作了武汉调,吐词吐字,套的依然还是北方人说话的旧模子。因此,青山外的武汉人,常常好奇地称之为“青普”。

在这种南北杂糅混沌一片的语言环境里,我也变得奇特起来。我这个祖藉长沙,生在郴州,长在武汉的湘妹子,至今说不出一口地道流利的家乡话,同时也说不出一口地道流利的东北话或者武汉话。但是我也于这种纯粹地方语言的流失中,获得了一种意外的“能力”,那就是在这种南北杂糅的语言环境中,在各路方言融合交汇的语言流变中,获得了一种较强的语言辨识能力,无论是京津沪、翼鲁豫、湘鄂赣、晋川陕,或者常常被人们视作“鸟语花腔”难得听懂的广东话等各路方言土语,对我来说也并非像听天书一样云里雾里地闹不清楚,这对我日后成人并进行更为广泛的人际交流,带来了相当便利的语言条件。

道一句最亲切的“弯管子”青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