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分享了信息技术的学科素养,今天来梳理一下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区别。 (一)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关注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结构,李艺等提出了一个三层架构。第一层是“双基”,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第二层是“问题解决”,以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为核心;第三层是“学科思维”,指在系统的学科学习中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实质上是初步得到学科特定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层架构形成一个完整系统,三层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其中“双基”层最为基础,学科思维层最为高级,而问题解决层则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层架构可解读为,问题解决以“双基”为基础,学科思维以“双基”和问题解决为基础;学科思维层是学科课程的灵魂,也是学科课程与“人的内在品质”相应的本质之所在。 (二)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而形成的综合性的、内在的品质或能力,在解决复杂问题过程中更能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目前,对“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理解有多种解读,本文认为比较有共性的界定是:在特定学科或某一领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科思维特征及态度,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换言之,它是学科课程目标、教育理想、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操作化表述;是学生在接受特定学科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关键是要走出“知识理解”的教学围栏,由“知识理解”向“知识迁移”过渡,再向“知识创新”提升。“知识迁移”的核心是“过程与方法”,“知识创新”的核心是学科思维。要实现这些目标,在教学中就要处理好几个结合,同时这也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
|
来自: thchen0103 > 《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