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明代的选官制度

 思明居士 2019-08-18

明朝的政治,是文官的天下。除洪武、永乐两朝外,文官们基本上都是完全压制着武官不能动弹。那么,这个朝代是如何选拔官员的?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选举官员之方法大概有四:科举、学校、荐举与铨选。学校用以教育人才,科举用以考核人才,荐举网罗剩余的人才,铨选最后将人才排列次序决定职位。这其实是一种理想的模式,在现实发展中,学校之学生慢慢变得鱼龙混杂,科举又是八股取士,荐举夭折于早期被罢免,铨选也成为了吏部争权的工具之一。

从普通士子的角度来说,进入宦途的道路大概有三种:进士、监生与吏员(各府小吏)。进士与监生对应上述的科举与学校,而吏员则有可能在吏部铨选时进入官场。

纵观明朝一代,科举最为出众,“卿相皆由此出”;国子监次之,为“科目之亚”,在明代初期科举未兴之时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除此二者,由吏员入职等等之类皆是杂流。我们主要谈谈国子监与科举。

国子监的入学途径

明代学校分两种,分别是国都的国子监与各府、州、县的学校。欲从学校进入宦途,则必须是在国子监就读,地方之学是无用的。

明太祖朱元璋时,先是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后又改为国子监。“洪武元年令品官子弟及民俊秀通文义者,并充学生”,此为初期运营阶段。等到天下安定,朱元璋下令“择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子学”;洪武八年,在明中都(安徽凤阳)也设立了国子监,但在二十六年时“以其师生并入京师”,中都的国子监便合并到应天(南京)的国子监中去了;等到永乐帝登基后,迁都北京,国子监便分南北两座了。

浅谈明代的选官制度

太祖虽间行科举,而监生与荐举人才参用者居多,故其时布列中外者,太学生最盛。

——《明史·选举志》

明初的国子监是受很大的重视的,究其原因,科举之制未定,选拔官员的最好途径便落在了学校的头上。“尽擢监生刘政、龙镡等六十四人为行省布政、按察两使”,布政、按察二使是地方三司的中坚力量,可以说是封疆大吏般的存在了;“台谏之选亦出于太学”,言官所起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面对明初国子监的突出地位,清代在编修明史时也不得不发出感叹:“其(监生)一旦而重用之,至于如此”。

浅谈明代的选官制度

在国子监中学习的学生,统称为监生。监生之中,又因其进入国子监途径不同,分为几种。

一、举监。

会试下第,辄令翰林院录其优者,俾入学以俟后科”。

在会试中没有考上的举人可以入国子监学习等待下次考试。

二、贡监。

贡监指地方上所推荐的进入国子监的人,这些人会经过国子监考试,合格者便能留下。

每岁天下按察司选生员年二十以上、厚重端秀者,送监考留”。

贡监又分成了几种。各学向国子监推荐的人数多有变化,到后来规定“府学岁二人,州学二岁三人,县学岁一人”成为定制。这种每年按名额被推荐的,称为岁贡。

弘治年间,南京祭酒章懋上疏道:“……乞于常贡外令提学行选贡之法,不分廪膳、增广生员,通行考选,务求学行兼优、年富力强、累试优等者,乃以充贡……”。当时的现象是,岁贡选拔人才并非看其才华,而是按资格辈行排序,所以“英才多滞”,于是南京祭酒建议在岁贡外令行选贡,考察学行兼优者入国子监,这种就被称为选贡。

遇皇帝即位或其他庆典而颁布恩诏之年,除岁贡外会再加选一次,称为“恩贡”;由生员捐纳财务而入国子监的称纳贡。

三、荫监。

荫监指官员子弟进入国子监的。一般的,在京三品以上才能请荫,这种叫官生;还有一些是出自特恩,因而不限官品,这种交恩生。

四、例监。

通过捐纳财务而进入国子监的,被称为例监。例监并非常有。

景泰元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

值得一提的是,生员(在各学学习的人)捐纳者称纳贡,而由普通百姓捐纳者称例监。例监之诞生,实为国家减轻财政的方法。这种做法虽然能缓解国家财政压力,但国子监也因此变得龙蛇混杂,良莠不齐。国子监后期的落寞,这也是原因之一。

国子监的教育

国子监内分六堂以教育诸生,分别是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设祭酒一人、司业二人以领导,下设属官监丞、博士、助教、典籍等等。每日早晨,祭酒、司业端坐堂上,在属官领导下的诸生行礼后便开始学习。这些监生们的待遇其实是非常好的,每年都厚给禀饩,逢年过节还有赏钱,赡养父母、迎亲嫁娶、回家探亲等都由国家出钱,一切的一切,都为了让监生们专心学习。

孝慈皇后积粮监中,置红仓二十馀舍,养诸生之妻子。

——《明史》

浅谈明代的选官制度

国子监中每月有两天假,分别为“朔望之日”,也就是每月的初一与十五。其余的时候都是“升堂会馔,乃会讲、复讲、背书,轮课以为常。

在监生中,通四书(大学、中庸、孟子与论语)而不通经义者,会分在正义、崇志、广业三堂,这三堂的监生经过至少一年半的学习,当条件达到“文理条畅者”便可以升入修道、诚心二堂;修道、诚心二堂再经过至少一年半的时间,“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便可升入率性堂。进入了率性堂便开始积分了。

积分之法是这样的,一年有四季,每季第一个月试“经义一道”;第二个月试“论一道,诏、诰、表、内科一道”;第三个月试“经史一道,判语二条”。每次测试文理俱优者加一分,理优文劣者加半分,否则不加分。一年内积八分的为及格,便能毕业,否则仍坐堂肄业。

浅谈明代的选官制度

嘉靖元年曾下令,凡是年三十以下未任事的公、候、伯,都入国子监读书;到后来,即便是任事的也可以去国子监学习,一时之间贵族勋戚皆以入国子监为荣。

科举考试

明代的八股取士一直为人诟病,须知八股文并非因其体裁而受排斥。“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八股文的规定是代古人语气为之,也就是说模范圣贤的语气,根据经史典籍中的道义来阐述事情。这种考试方法只是让士子们一味地去接近圣贤,根本不强调自身的思想,所以选取的士子多是空谈无用。

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明史

其实八股文也并非一无是处。我们纵观明朝政治的发展,皇权的专制与官员的反专制一直都上演于朝堂之上。靠科举入仕的官员们饱读诗书,深谙圣人之道,他们不允许皇帝以个人意志来干预国家的运转,故文官集团们常常将意志联合强加于皇帝身上,万历皇帝朱翊钧就是最好的例子。

浅谈明代的选官制度

再来谈谈明代科举的基本制度吧。明代规定,每三年在各省布政司举行一次乡试(直隶省在京城),分别是子、午、卯、酉年,乡试中试者称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次年,也就是辰、戌、丑、未年在京城礼部举行会试,会试第一称为会元。乡试在八月,会试在二月,两次考试都是初九先考第一场,过三日后再考第二场,再过三日考第三场。

会试中试的人,“天子亲策于廷”。这就是廷试,也称为殿试。廷试在三月初一举行,分一甲、二甲、三甲。一甲三人:状元、榜眼与探花;二甲三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

浅谈明代的选官制度

总结:

从时间发展的角度来看,明初以国子监选官为主,荐举辅之。其后,科举制度完善而兴起,国子监因此受到打击,而其内部鱼龙混杂的监生也让国子监慢慢衰弱,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科举从此便在明代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