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汉末年颍川荀氏的兴起与作为

 思明居士 2019-08-18
东汉末年颍川荀氏的兴起与作为

荀氏宗祠

颍川荀氏的历史源远流长,其祖先可追溯到周代时期的姬姓。据《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记载:

“荀,出自姬姓。春秋时,晋大夫荀息,裔孙骓、嘉、会,皆为卿大夫,其族为大,别为三族:一曰晋公族逝敖,生林父,为文公中行将,谓之“中行荀氏”;二曰林父之弟首,食邑于知,以所食邑氏,谓之“荀知氏”;三曰逝敖曾孙欢,食邑于程,谓之“荀程氏”。汉宣帝名询,当时改荀为孙,以避上讳,故刘向校荀卿书谓之“孙卿子”。十一代孙遂,居颍川,复本姓。遂生淑,字季和,有子俭、绲(其子为“王佐之才”荀彧)、靖、焘、注、爽、肃、专,时人谓之“八龙”。爽生彧,字文若,自有传。”

荀氏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活动范围大致在今山西、河南一带。荀息是春秋时代晋国的大夫,原称姬逝敖。荀息因为策划灭虢有功而得到晋献公的重用,荀息之子荀林父亦是晋国的一代名将,他忠君为主,奉行仁义,曾任晋师中行大夫,遂以中行为氏。 晋文公四年(公元前632),楚成王率军围困宋国,宋国派人到晋国告急,荀林父为晋文公驾驭战车解救宋之围。

东汉末年颍川荀氏的兴起与作为

荀氏

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是荀林父的后代。荀子被后人尊为荀卿,后因避汉宣帝刘询之讳,又被称为孙卿,史载其:“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颍川荀氏一支是荀子的后代,正如《元和姓纂》中记载:“荀,周文王第十七子郇侯之后,以国为氏,后去[邑]为荀。晋有林父,生庾。裔孙况……况十一代孙遂。遂子淑,字季和;生俭、绲、靖、爽,号‘八龙’……”

东汉时荀氏迁居于颍川郡,并恢复荀姓,而后逐以颍川为郡望。

一、东汉末年颍川荀氏的兴起

颍川荀氏在东汉后期已经是一个名门望族,其代表人物是荀淑。史载:

“荀淑字季和,颍川颍阴人(也),荀卿十一世孙也。少有高行,博学而不好章句,多为俗儒所非,而州里称其知人。安帝时,征拜郎中,后再迁当涂长……当世名贤李固,李膺等皆师宗之。年六十七,建和三年卒。”

东汉末年颍川荀氏的兴起与作为

荀氏家族阳文圆形标志

荀淑在当时社会是一位名士,史载:“……莅事明理,称为神君。祖父淑……当汉顺、桓之间,知名当世。”少府李膺常言对荀淑评价极高,认为他有见识,处事得体。颍川荀氏在荀淑时发展起来的,并在颍川一带很有影响,位居当地精英的前列,而且还加入了反宦官的斗争。荀淑之所以名重一时,主要由于他有高才以及清识难当,另一方面还在于他与党人的交往密切。东汉末年,士人之间的交接之风盛行,党锢成为重要的转捩点,由于这个事件加速了士大夫之间的交流,交接之风,无代无之,其对于政治社会产生影响,则应视其参与人物的社会势力强弱而定,而交接频率增加,则又可以加速和扩大其对社会的影响力。

荀淑的举主之一房植,字伯武,官河南尹,党人始祖之一,乡人誉为“天下规矩房伯武”。荀淑的另一举主杜乔,与号称“天下名贤”的李固齐名,他们都因为反对外戚专权被梁冀所杀,天下合称“李杜”。著名的党人领袖王畅、李膺,同属“八俊”,与“三君”之一的陈蕃为太学生所称赞:“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才王叔茂。”他们以荀淑为师,志同道合,则荀淑的名声就可想而知了。这些士人的名声愈来愈大,超出了地域的界限,逐渐成为全国性的党人领袖,从而更好地领导和团结士人。

东汉末年颍川荀氏的兴起与作为

荀氏家族旗帜

荀淑由房植察举进入仕途,这与当时的选官制度有关。汉代选官有多种形式,主要是以儒学为标准进行选官的制度。汉武帝即位后,以察举为主体的选官制度得以完善。建元元年(前140),武帝“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卫)琯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武帝采纳其建议,罢黜百家。”

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令仍每个郡国上报孝廉一人。董仲舒在其对策中大力宣扬以儒家经学一统思想领域,建议不采用不习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术)之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和茂才,这一举措成为察举制正式运作的标志。

东汉末年颍川荀氏的兴起与作为

荀氏谱系

明经,即通晓经学,是两汉时察举的一般特科。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后,儒学受到重视,特立明经取士,士人门也纷纷把经学作为入仕之途。举明经者一般都授以较高的官职,而且升迁较快。正所谓“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俛拾地芥耳。”所以当时社会流行“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的说法。由于察举科目繁多,从光武帝时开始,汉朝逐步确立了四项基本的标准,即四科取士。光武下诏曰:

“方今选举,贤佞朱紫错用。丞相故事,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断,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当然每个科目不可能都要求四项兼备,各有所侧重。

荀淑本人具有较高的德行,而且博学多才,朝廷下旨征召贤良方正时被推举入仕,“及梁太后临朝,有日食地震之变,诏公卿举贤良方正,光禄勋杜乔、少府房植举淑对策……”对于察举的人才,汉王朝也要进行考试,区分高下,量才授官。常举的贤良和特举的贤良都要接受皇帝的策问,内容多以儒家经义为主。荀淑在应对策问时,大胆地讥讽朝中权贵势力把持政权,结果为掌握朝政大权的外戚梁冀所忌,任郎陵侯相。荀淑入仕作官,体现出荀氏家族由地方豪族向士族转化的特点。

东汉末年颍川荀氏的兴起与作为

荀息

二、东汉末年颍川荀氏的作为

荀淑兄之子荀翌和荀昙以打击宦官而著称于世,荀翌官至沛相,党人“八俊”之一;荀昙官至光陵太守,他们兄弟“并杰俊,有殊才,正身疾恶,志除阉宦。其支党宾客有在二郡者,纤罪必诛。昱后共大将军窦武谋诛中官,与李膺俱死。昙亦禁锢终身。荀淑“有子八人:俭、绲、靖、焘、汪、爽、肃、专,并有名称,时人谓之‘八龙’。初,荀氏旧里名西豪,颍阴令勃海苑康以为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今荀氏亦有八子,故改其里曰高阳里。”

自此,荀氏家声益振。但是比较出名的只有几个。荀锟有名于时,被周瑜从祖父征为豫州刺史,“辟汝南陈蕃为别驾,颍川荀绲、沛国朱寓(党人“八俊”之一)为从事,皆天下英俊之士也”。荀绲后来官至济南相。

东汉末年颍川荀氏的兴起与作为

始祖晋大夫荀息之位

荀靖品行出众,终生未仕。东汉学者皇甫谧曾说:

“靖字叔慈,少有俊才,动止以礼。靖弟爽亦以才显于当时。或问汝南许章曰:‘爽与靖孰贤?’章曰:‘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内润。”

这里的汝南许章应该是许劭,许劭以善于知人见长,是东汉末年的人物品评家。荀靖是“八龙”之一,而且又受到许劭的认可,自然名重一时。荀靖恪守儒家传统礼法,以孝顺著称,言行举止得体,但是他又终身不仕,颇有其父荀淑的风范,继承并发扬了荀氏的家风。

荀淑八子中,荀爽最有名。桓帝时,太常赵典举荐荀爽以“至孝”入仕,因为讲求孝道是东汉中后期士人群体最看中的规范之一,而且在选举中孝廉占重要地位。史载:“故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孝廉取士,或由地方察举,或由公府征辟,乡曲舆论对之起着重大作用。孝廉取士的基本条件是要求被选举者具有良好的道德,在乡里有着极好的声誉。东汉中期以后,州郡长官掌控地方的察举权,而且东汉时大族势力发展迅速,乡里清议主要被地方大族所垄断,所以大族子弟就容易被举。

东汉末年颍川荀氏的兴起与作为

荀子

荀爽作为名门之后,又名声在外,所以他轻而易举地步入宦途,平步青云,至位通显。既然荀爽是由孝入仕,那么他就十分强调“孝”的作用。荀爽曾上书对公卿以及二千石高官不行三年之丧提出异议,本来这些人应当对民众起到表率作用,但是其行为违背了教化之道。荀爽如此倡导孝行,他自己首先身体力行。司空袁逢曾举荐他为官,荀爽谢绝未出。但袁逢去世时,荀爽依据《礼记》为君父服三年之丧的礼制,为袁逢守孝三年,在颍川当地引起较大反响,当世往往化以为俗。时人多不行妻服,虽在亲忧犹有吊问丧疾者,又私谥其君父及诸名士,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虽不悉变亦颇有改”。

东汉末年颍川荀氏的兴起与作为

汉荀氏八龙冢

荀爽在党锢之祸时隐居海上,专心治学,成为一代硕儒。黄巾起,豫州刺史王允辟为从事。党禁解除后,大将军何进征用荀爽为从事中郎。但是未等荀爽就职,何进失势,此事就不了了之。及董卓秉政,周毖等举海内名士,荀爽被征为平原相仅九十五天而至司空。这也从侧面说明荀氏的名声之大。自荀淑开基,至荀爽登台司,门户已渐成,这就为荀氏家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荀氏家族也逐渐步入士族之列,士族化过程——从地方而朝中,在汉末已表现得很明朗,但最重要的还是思想上从区域性进入全国性,这是地方豪族蜕变成士族的关键,也是中古士族的特性之一。

参考文献:《后汉书》、《后汉纪》、《士与中国文化》、《中国古中社会史论》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