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险公司是怎么赚钱的?

 澳瑞白 2019-08-19
今天,我们就简单聊一下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
保险公司收取客户的保费,在发生约定的风险时,按照条款协议,对客户进行赔偿。
保险公司会先收取大量的保费,这些保费的用途主要有三个方面:风险赔偿、公司运营、投资获取收益
因此,保险公司的盈利也来自这三个方面:死差、费差、利差

一、什么是死差?
死差就是预定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盈余或亏损。
以寿险为例,假如预期10000人中有10人因此死亡,如果最后只有8人死亡,比预期中少死亡2人,保险公司因此省下了2笔赔付,这就是死差益;
但如果最后有12个人因此死亡,保险公司就需要比预期多2笔赔付,这就是死差损。

重疾险也是类似,按照规律统计,预计有15个人得重疾,实际上有12个人得了重疾,保险公司就可以节约3笔赔付。
各家保险公司都有大数据支持,所以重疾发病率、死亡率是很稳定,均衡上升的。各家并没有太多差别,该赔的就赔。
如果某安保险的代理人说,我们公司赔偿给客户的钱高达几百亿。
可是,你收的保费多,赔偿的也多,这是正常的,有啥好吹嘘的?
如果说,你们家收的保费少,赔偿的多,难道是在暗示,客户买了你家的保险,得病或死亡的概率会增加吗?
细思恐极….我们要远离这家倒霉运的保险公司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医疗水平的提升,人均寿命是不断增加的。
2019年5月2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17年的76.7岁提高到2018年的77.0岁。
长期来看,保险公司是有一定死差收益的。
二、什么是费差?
费差即是保险公司实际的营业费,大于或小于预定营业费而产生的利益或损失。
除了支付赔款,保险公司日常运营也需要各种费用,比如员工工资、场地租金、宣传推广费用等。 费差就是指,实际发生的运营费用与预估运营费用之间的差异,如果实际费用超过了预算,那就是费差损,反之就是费差益。
比如,保险公司预算几年运营需要花费100万,可是公司因为节俭、控制规范等等,实际花费的运营费只用了70万,小于预算金额,那么节省出来的30万就是费差益。
反之,如果控制不好,花了120万,大于预算金额,另外20万就是费差损。
保险公司发行一款保险产品,需要花费很多费用,譬如技术开发,宣传,渠道推广和人工成本等。
从整体来看,保险公司的运行模式暂时不会有太大的变动,费用也基本平衡。
但是,不同的公司,运营方式不同,产生的费用也不同。
比如大家熟悉的几大保险公司,比如平安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等,就喜欢狂打广告,名人代言,电视剧插入,活动赞助等。所以,运营费用的比例就会比其他公司高一些。这些钱,本质上也都是要从客户的保费里扣除的。
保险公司在广告宣传上投入是值得肯定的,毕竟酒香也怕巷子深。
但是,看看某安公司,一年就是几百亿的广告费,真的有点心疼客户的钱。几百万客户的保费,就这么一下子扔进去了,肉疼!


当然了,除了广告,保险公司还有额外的人员、办公开销,这些都是必须的。那些网点多的保险公司,办公成本必然会高一些。新型的互联网保险公司,通过网络办公,费用可以节约一部分。
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某安公司,就要养着一个很大的法律团队,应付客户的起诉,每天全国各地的打官司。或者是在各家平台,搜索那些批评他们产品不好的人员,然后发起投诉,甚至起诉。比如,他们就无聊的来投诉骨哥,点击查看:
《平安投诉我了》
不想着花点心思把客户的保障做好,却试图压制民众舆论,客户交的钱花在这里,我觉得冤。
替那些交了高额保费的某安的客户,再次心疼一次。
三、什么是利差?
利差,指实际的投资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差别。
保险公司收到保费后,肯定不会把钱锁在保险柜里,等着支付赔款,而是提取部分保费用做赔偿,剩下的都拿去投资,获取投资收益。
尤其是对于长期险,比如寿险、重疾险、年金险等,前几年的理赔概率是很低的,保险公司就会把多余的资金用来投资,获取收益。
这些投资的本金,本来是客户的保费,所以投资收益也是要按一定的预定利率返还给客户的,毕竟客户的钱,放在银行也有一定利息呢,不能被保险公司白白使用哦。
如果投资收益比保单利率高,保险公司就赚了,这就是利差益;反之,保险公司就会亏钱,这就是利差损。比如保险公司给客户保证利率为3%,而其投资收益率为6%,中间3%的差值就被保险公司赚走了。
2013年8月2日,中国保监会宣布经国务院批准,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改革正式启动,新政策将放开人身保险预定利率,定价权交给保险公司和市场,将不再执行2.5%的上限限制;新发产品法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不得高于保单预定利率和3.5%的小者。
这就是说,现在的普通人身险预定利率最高不得超过3.5%,当然也有少数保险公司的预定率更低,比如2.5%。
很多朋友,可能觉得这个2.5和3.5%,差别很小啊,每年1%的利息,有多大差别呢?
区别大了!!!

因为市面的人身险,多是长期的,比如终身的。按照中国人均寿命78岁计算,男性略低,我们简单列为76岁,女性80岁。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假设,30岁男性、女性分别每年投资不同的保费,缴费20年,按照不同的预定利率2.5%和3.5%,看看到预期寿命时,收益有多大差别?
我们一共投资了12-20万不等,到最后的收益,分别是35万-52万不等。
同样的缴费,预定利率3.5%的收益,50年后,收益是2.5%复利的150%。

差别大不大?
从表中也可以看出,如果在预定利率2.5%下,50年左右达到预定3.5%的收益,每年的费用大概要多交50%,才可以持平。
骨哥可以透露一下,30岁男性每年7350元,女性6400元,就是弘康人寿弘利相传终身寿险,50万保额,20年交,每年的保费。
即使按照3.5%的利率,弘康把所有保费都用来投资,50年后,也就刚刚超过50万,够理赔给客户的!这还是没有计算各种员工费用、办公费用、公司纳税、股东分红的前提下。突然觉得弘康是来做慈善的,赚钱都还给客户了。
那弘康怎么赚钱?当然是要有利差!
也就是说,弘康这些年的收益,一定要超过3.5%,才可能达到盈利。
实际上,大部分保险公司的整体投资收益也还行,但是不太稳定,跟随经济波动很大,想要长期稳定高收益,还是挺难的。下面就是整个寿险行业这几年的整体收益率。
附:八年(2011-2018)平均寿险公司实际收益率

前面的分析完了,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长期险,国内保险公司的主要盈利模式在于利差。
利差收益来自于两部分:一是本金,二是收益率。
本金越多,收益越多,收益率越高,收益越多。
想靠长期的高收益来盈利,对保险公司多少是个严峻的考虑,尤其是现在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于是,有些保险公司,就把盈利的重点,转移到了投资的本金也就是保费上,于是:

多收保费!
多收保费!
多收保费!
同样是重疾险,有的公司比较厚道,30岁男性,每年缴费只要10000元,有的需要16000元,有的甚至要20000元。比如某安,某邦。

毕竟这种确定的保费收到手了,钱就是白赚的了。所以,这几家公司的净利润率一直高的惊人。
这是世界500强的公开信息,可以查询,其中巴菲特大爷的伯克希尔这个投资公司并不属于传统的保险公司。

保险业利润率第一的就是友邦保险,净利润率高达16%,全球第一高!
也就是说,你交的保费,10000块钱,有至少1600元是给了股东分红了。这还没有算,代理人的佣金、员工费用、办公费用、广告费等。

去掉这些,还有多少钱真的是给你提供保障的?自己算算吧。
你买的是保险,还是买个祖宗每天给他们送钱?
友邦这么赚钱,就是因为保费收的高。尤其是中国大陆的友邦,保费那叫贵的一逼。从友邦年报公开数据可以查到,2018年,友邦大陆地区新业务价值利率润高达90.5%。在差不多的投资回报率、赔偿概率、运营成本下,利润率越高,真正留下来赔偿给客户的资金越少,你交钱买的是保险,还是捐款?
友邦公司这么会赚钱,员工待遇当然好,难怪会被评为是亚洲最佳雇主公司!
作为友邦的客户就好悲惨,大把大把的资金,贡献给了友邦公司,却牺牲了自己的保障。

保险是爱与责任!原来不仅是给客户的爱与责任,还包括给代理人和保险公司的风险,这个世界真奇妙!
有人会说,你这是诋毁友邦,我们服务的对象是中产阶级,定位不同,服务不同,费用不同。
我就想问,中产阶级得罪谁了,同样的产品,就要多花钱,白白被收割智商税?

回归主题,保险是一份以条款决定保障内容的法律合同。
保险的核心内容是,保障范围、理赔条件、保费、保额、保障期。

这是保险的本源,只有把这些核心因素都解决了,我们再考虑附加的增值服务、品牌形象等。否则,就是买椟还珠,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大家明白,保险公司怎么赚钱,我们才能知道如何合理购买保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