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期肾癌免疫联合治疗的优势人群选择及指南解读

 拓麦TalkMED 2019-08-20

来源:拓麦E讲堂

嘉宾:盛锡楠

目前,晚期肾癌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样化,不管是过去十年涌现的靶向药物,还是近几年以PD-1/PD-L1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治疗药物,药物的选择和优势人群的筛选成为了横跨肾癌领域的一大难题。2015年,美国FDA正式批准纳武利尤单抗用于晚期肾癌后,免疫联合靶向的一系列III期临床试验陆续取得成功,而免疫联合治疗如何应用能使患者效益最大化,将是本期探讨的主要内容。

转移性肾癌的内科治疗

晚期肾癌的免疫治疗的地位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抗血管生成治疗占据肾癌的核心地位。RCC中广泛存在VHL蛋白是或,从而导致缺氧诱导的基因转录,例如VEGF(血管生成的关键因子),以贝伐珠单抗为代表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精准的靶向VEGF抑制血管生成,并通过使现存的肿瘤血管退化、抑制新生血管、降低血管通透性达到持续的肿瘤控制。

RCC中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靶点

其次,抗血管生成治疗要优于单药PD-1单抗治疗。PD-1/PD-L1抑制剂单药一线治疗晚期肾癌中,纳武利尤单抗Ib期研究中位PFS为6个月,atezolizumab II期研究中位PFS位6.1个月,帕博利珠单抗II期研究中位PFS为8.7个月;Checkmate025研究纳武利尤单抗对比依维莫司在晚期肾癌的二线治疗PFS(4.6个月 vs 4.4个月,P=0.11)时间有限。整体而言,相对于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一线治疗晚期肾癌一年左右的PFS,免疫单药的治疗效果略差的。

抗血管生成治疗要优于单药PD-1单抗治疗

综合以上,免疫靶向的强强联合治疗出炉。自2017年底开始陆续报告了免疫联合的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特别是三项联合抗血管生成均取得成功,包括atezolizumab+贝伐珠单抗、avelumab+阿昔替尼以及帕博利珠单抗+阿昔替尼。基于此,无论是NCCN指南还是CSCO指南都将免疫联合靶向治疗作为晚期肾癌一线治疗的推荐,但研究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适合免疫联合治疗。

免疫联合治疗研究数据汇总

免疫治疗人群的筛选

晚期肾癌免疫治疗人群选择的原则,即一般情况好,因为这意味着机体免疫功能正常。其中临床特征是重要的参考因素,包括ECOG评分为0以及低瘤负荷的疗效较好,肝转移及多发骨转移提示预后不良。

临床特征决定了免疫治疗的选择,而预后危险分层是目前治疗参考的重要因素。Checkmate214研究分层分析提示:中高危患者纳武利尤单抗+ipilimumab OS显著优于舒尼替尼(NR vs 26.6m),但低危患者中单用靶向治疗更获益。以PD-L1阳性作为入组筛选人群的两项免疫联合靶向研究,以及不进行人群筛选的KEYNOTE-426研究,都以中高危人群获益为主。

KEYNOTE-426研究中,低危患者获益情况

KEYNOTE-426研究中,中高危患者获益情况

同时,在肉瘤样分化的晚期肾癌特殊人群中,KEYNOTE-426研究显示:帕博利珠单抗+阿昔替尼组ORR显著优于舒尼替尼组,13%达CR;IMmotion151研究显示:肉瘤样患者同样能够从atezolizumab+贝伐珠单抗治疗方案中获益,10%达CR。

KEYNOTE-426研究中,肉瘤样患者获益情况

IMmotion151研究中,肉瘤样患者获益情况

另外,生物标记物则是另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目前没有用治疗预测或筛选的生物标记物,CheckMate025研究显示:无论PD-L1表达状态是否阳性以及阳性水平如何,晚期肾癌患者均能从免疫PD-L1单抗的治疗中获益,因此从该研究结果来看PD-L1并不能作为PD-1单抗治疗的疗效生物标记物。

IMmotion151研究亚组分析提示:PD-L1阳性/血管生成低表达的患者中,atezolizumab联合贝伐珠单抗较舒尼替尼显著提升PFS;PD-L1阴性/血管生成高表达的患者中,舒尼替尼治疗较联合治疗显著提升患者PFS。PD-L1阳性表达和总人群的亚组分析:在MSKCC低危患者中,血管生成基因表达更高。这或许解释了在MSKCC低危患者中,舒尼替尼的表现更佳的缘由。

不同亚组在免疫联合治疗中的获益情况

所以,虽然大部分PD-L1阳性患者有效率高,但并未达到作为标记物筛选人群的状态,若能联合TMB和其他生物标记物,或许是更好的参考指标。

晚期肾癌CSCO指南解读

那么如何选择晚期肾癌的一线治疗?

2019版CSCO肾癌诊疗指南基于IMDC评分中低危、中危、高危患者进行推荐,随着危险程度由低至高,其免疫联合治疗的地位加重。

转移性或不可切除性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的一线治疗策略(低危):

舒尼替尼、培唑帕尼为1A类推荐,索拉非尼为2A类推荐,因为靶向药物已经在国内开展十余年,临床实践丰富,疗效确切,且药物可及,被国家医保覆盖,同时索拉非尼亚洲人群数据优于欧美人群,CSCO指南继续保留一线治疗推荐。

晚期肾癌低危患者,一线治疗策略

转移性或不可切除性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的一线治疗策略(中危):

舒尼替尼、培唑帕尼为1A类推荐,卡博替尼、索拉非尼为2A类推荐,帕博利珠单抗+阿昔替尼、纳武利尤单抗+伊匹单抗为1A类推荐。整体而言,对于肺转移等靶向治疗优势人群,靶向药物仍是不错选择;免疫联合进入I级推荐,但基于可及性,位置靠后;基于可及性及IRC阴性,指南未纳入atezolizumab联合贝伐珠单抗。

晚期肾癌中危患者,一线治疗策略

转移性或不可切除性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的一线治疗策略(高危):

帕博利珠单抗+阿昔替尼、纳武利尤单抗+伊匹单抗为1A类推荐,卡博替尼为2A类推荐,舒尼替尼、培唑帕尼为1A类推荐,索拉非尼为2A类推荐。高危患者,因预后差,所以是临床治疗中的难点,基于多项研究将免疫联合作为主要的Ⅰ级推荐,而靶向药物地位下降,用于无法接受免疫联合治疗患者的选项。

晚期肾癌高危患者,一线治疗策略

那么如何选择晚期肾癌的二线治疗?

一线TKI靶向药物治疗失败后,其他TKI类药物依然可以作为选择,国内医保覆盖,具有较好的可及性。而免疫联合已经在一线治疗获得明确疗效,因此可以用于二线治疗,但缺乏大规模临床数据支持。

晚期肾癌的二线治疗

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处理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调控免疫应答杀伤肿瘤,可能导致不同的自身免疫表现,即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这些irAEs可累及眼、呼吸道、心血管、消化道、肝脏、内分泌、生殖、皮肤、神经、血液、骨骼、肌肉等多个系统。

irAE的不良反应

在KEYNOTE-426研究中,免疫联合治疗相关的3~5级不良事件发生率,帕博利珠单抗+阿昔替尼组为62.9%,舒尼替尼组为58.1%,导致治疗停药的患者比例2组分别为25.9%和10.1%。

KEYNOTE-426不良反应发生率

总体而言,免疫联合靶向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较于靶向单药治疗有所增加,但总体可控。降低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主要策略是早期预防、诊断和适当管理,大多数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可以通过暂停给药±皮质类固醇激素得以控制并且可以逆转。irAE恢复好可重新开始免疫治疗,但需要密切检测irAE的再次发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