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的本意是什么——《回到春秋读论语》第44章

 乐道也 2019-08-20

礼的本意是什么?这可是个大问题,历来众说纷纭,都没说到点子上

林放请教礼的本意是什么。孔子说:“你真是提了个大问题!礼,与其过于奢侈,宁可节俭一点;至于丧礼,与其仪式隆重,宁可悲痛哀伤。”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篇之四

    林放是鲁国人,有人说是孔子的弟子,也有人猜想他是季氏家掌礼的专家,但史料并无记载,因而有人认为此人根本不存在。不管怎么说,现在问题已经提出来了,并且是个大问题。

林放问礼之本”,林放向孔子请教一个问题,问“礼的本意是什么?”“本”指本意,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中心思想。孔子说,“大哉问”,你这个问题大了去了。

问题大在哪里呢?大在“礼的本意”分寸不好掌握,怎么拿捏,众说纷纭,谁也说不好。从礼的根本要求来看,实行中应该掌握一个度,恰到好处,即坚持适中、恰当、和谐的中庸原则。用孔子的学生有子的话讲,就是“礼之用,和为贵。”但这样的标准虽然比较理想,实行起来却十分困难,往往无从下手。怎么办?“礼,与其奢也,宁俭。”孔子的意思,礼制与其繁复奢侈,不如俭约朴素。俭,可以避免虚情假意的繁文缛节,这样会更接近于礼的原来意思。礼,本来就是用以表达人际之间的真诚敬意的,如果一味追求奢华的礼仪,便是舍本逐末了。所以说宁可“不及”,决不要做得过头。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相处,要做到有仁有礼。那么面对亡灵,如何体现出对逝者的终极关怀,真正显示出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义呢?孔子认为,“丧,与其易也,宁戚。”“易”字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易”即平易,简易。就是对居丧之事,以平常心对待,平淡处之,不当回事,心中也不要太感哀戚。二是认为,“易”有治办的意思,把事情办妥,对居丧之事,要求仪文周到,仪式隆重。这两种解释,都能讲得通,但不管哪种解释,对待丧事处理上这两种不同的态度,都是孔子所不赞成的。

孔子认为,从礼的本意来看,无论是子女、亲朋,还是生前友好,关键在于治丧过程中,心中要怀有真正的悲伤。“戚”是悲伤、忧伤。所以处丧之礼,以哀为本,丧事与其仪式隆重,不如悲痛哀伤。心中感到悲痛,那就大声地哭出来,只要是内心的真情流露,宁可悲悲切切,不要遮遮掩掩,这才是对逝者最高的敬意,最隆重的礼仪。

由此可见,丧事从简,决非不当回事,敷衍了事,也不能心如止水,没有哀痛之情。如果那样,就是对生命和亲情的漠视和亵渎。


作者简介:乐道也,本名程勉中,文化学者,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今人读《论语》可以改变人生。文化学者乐道也推出的长篇连载《回到春秋读论语》,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解读经典。每天花几分钟时间阅读,就能了解传统文化精华,明白修身养性之道,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和人际交往能力。

版权声明:《回到春秋读论语》为文化学者乐道也长篇连载原创作品,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转载,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