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张泻火的古方,药物平和,但疗效甚好

 大隐镇 2019-08-21
大家好,我是中医老刘

秋季干燥,尤其是出伏以后许多地区空气变得骤然干燥,与夏季潮湿形成鲜明对比,有些人无法适应自然界这种快速变化,于是形成外感六淫里面的燥邪致病。

按照古人的认识,燥邪有温燥与凉燥之分,温燥选用桑杏汤治疗,凉燥选用杏苏散治疗。但是,燥邪从本质上来讲属于阳邪,和热邪是一类邪气,阳邪容易侵袭人体阳位,也就是偏于上的部位,比如头面五官、咽喉气管、肺脏等。并且,燥邪性质干燥,容易伤及人体组织津液,导致阴液亏虚而火邪旺盛,也是老百姓通常说的“上火”。

比如眼睛干涩、红肿疼痛、瘙痒,耳鸣,鼻塞、鼻腔干燥、黄鼻涕,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咽喉疼痛等,甚至还有头痛、咳嗽等。许多人治疗此类病证,喜欢用苦寒的药物,市面上清火中成药也多属于苦寒,但这类药物容易药过病所,直入中下焦,对缓解上焦燥热症状并不是太好。

清代吴鞠通根据叶天士医案整理出一首方子,专门针对这种情况,但后人好像不太重视,有关这方面的文献也远远比不上桑菊饮、银翘散等。但是,根据我自己的临床体会,此方特别好用。头面五官因为外来燥邪引起的上火症状,不仅要清热,还要祛除燥邪,选用翘荷汤辛凉法,凉可清热,辛可祛邪。

翘荷汤出自《温病条辨·上焦篇·秋燥》第57条: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菏汤主之。清窍不利,如耳鸣、目赤、龈胀、咽痛之类。翘荷汤者,亦清上焦气分之燥热也。

翘菏汤(辛凉法)

薄荷一钱五分,连翘一钱五分,生甘草一钱,黑栀皮一钱五分,桔梗二钱,绿豆皮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日服二剂,甚者日三剂。

加减法: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黑栀皮可用炒栀子代替,绿豆皮可用绿豆代替。这张方子的服用方法很关键,吴氏在方后有详细的说明。我一般把原方剂量加大2至3倍,一副药分三次服下,更为快捷方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