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总共有169年,但在许多方面较东吴和东晋时期有了很大的变化,南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市)很繁华。 重视水利建设 促进农业发展 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统治者们很重视水利方面的建设。如与建康地区农业有着密切关系的秦淮河。在南朝时多次加以整治,并修建了许多蓄水塘。在秦淮河上游,南朝时句容的西南就筑有“赤山塘”以解决上游的水利问题。在中游刘宋时曾大规模加以整治,仅在湖熟一县就开垦出良田,十多万亩。在下游萧梁时修造了“缘淮塘”,西起石头城附近,东讫今光华门附近,以解决这一带的农田水利,防止水患的问题,从而使建康近郊的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另外,萧姓皇帝是南兰陵郡南兰陵县人(在今丹阳市境内),所以经由今江宁方山通过破岗渎运河到今丹阳间的航道就更加重要起来,多次进行了疏通。在秦淮河的下游设置了更多的渡口和浮桥,仅仅从现在的通济门到现在的石头城一段就设置了24座浮桥,称为“浮航”。其中最重要的是都城正南面的朱雀航、竹格航、骠骑航和丹阳航四座。这些浮航平时用船只相连做成浮桥,一旦发生军事行动就断舟撤航,隔绝两岸交通。浮桥的建立方便了交通,加速了农产品以及商品的流通,从而使建康都城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繁荣起来。到梁武帝时(公元6世纪初)建康的四郊东到倪塘(今江宁区方山附近),西抵石头城,南至石子岗,北过紫金山,东西南北各有20多公里,居民达28万多户,人口超过100万人,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 欣欣向荣的建康商业 发达的农业推动了南朝建康城内外的商业,也日趋繁荣。据记载,城里有4个商市。城外秦淮河两岸的商市更多,计有大小集市100多个。许多商品甚至形成了单独的集市,可见当时的经济是相当繁荣的,老百姓是有一定的购买力的,生活水平还是比较好的。如沙市、谷市、盐市和布市,连皇宫后面也有苑市。商人们从富庶的三吴地区(指吴郡、吴兴和会稽地区)运来丝、帛、纸、席、铜镜、青瓷器及大米等农产品和家畜,从长江中上游运来漆器、木材和铜铁器,又从广东、福建运来南方和海外的土特产品,如香料、海味、漆、蜜、蜡、朱砂以及琉璃、珊瑚、玳瑁、珍珠、宝石、吉布、螺杯、犀角和象牙等贵重商品。南朝的皇帝、大族和寺院也多经营商业和发放高利贷,以牟取暴利。如梁武帝的第六个弟弟临川王萧宏就是一个把毕生精力都放在聚敛钱财物上的人物。萧宏在都城也设立了几十处放债和囤积居奇的邸店,利用放高利贷抢夺人民的田宅,囤积大量布、绢、丝、棉、漆、蜜、蜡和朱砂等商品,等待高价出售。他有上百间库房存放物资,仅钱库就多达30多间。 兴旺的商业离不开对外贸易。当时水上交通和海内外贸易,南朝较东吴时更为兴盛。船舶的供应主要来自建安郡(今福建闽侯一带),最大的船只载重量可达两万斛(约合两万石),一般船只的载重量也在500吨左右。在建康的码头一带经常停泊着成千上万艘的船只。东晋末年时,曾发生过一次大风灾,单是石头城旁的码头就损坏了一万多艘船只,可见当时对外贸易的盛况,也说明了当时商业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 蓬勃兴起的手工业 在手工业方面,东吴时开始的丝织业到了东晋末年(公元417年)因大将刘裕攻破后秦首都长安,将北方官营手工业中的熟练工人迁来建康,并在南郊斗场市(在今雨花门外一带)设立了锦署,因而使南京的丝织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日后金陵织锦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此丝、帛和带花纹的绸绢、织锦等就成为南京地区的特产之一。冶炼业的发展也较为迅速。南朝时在都城主管冶炼和铸造等手工业的有4个部门,名为“东冶”“西冶”(后改为“南冶”)和左、右“尚方”由皇帝直接掌握的手工业作坊和官府的冶炼作坊有8处。以上这些作坊,有的已能生产出高级的百炼钢,又叫“横法钢”。用这种钢制成的宝刀叫“百炼钢刀”。在齐梁两代建康地区的著名匠师谢平(浙江上虞人)和黄文庆(皇室作坊的匠师)曾在茅山为皇帝选出两批高级刀剑。据说这些刀剑都“穷极精巧、奇丽绝世”。距离建康不远的梅根冶(今安徽贵池县)和永世县的铁岘山(今江苏溧阳南)是两处规模很大的铜铁矿区。民间常用的刀镰等用具已能用生铁和熟铁混合冶炼,再经过锻打而成的普通钢铁来制造。这样“杂、炼、生、揉”法是一种新创造出来的成本低廉的炼钢方法。铸钱是官营冶炼作坊的另一重要生产部门。从公元430年开始,南朝政府在建康设立“钱署”,铸造过铜质的“二铢钱”、“四铢钱”、“五铢钱”和“六铢钱”等。梁武帝时不仅铸造铜质的“五铢钱”,还铸造过铁质的“五铢钱”,说明当时的币制相当混乱。梁时铸造铜“五铢钱”的泥范,20世纪30年代时曾经在南京光华门外大量发现。那里可能是南朝的重要冶炼作坊之一。此外南朝时建康已能生产出较为高级的纸张。如设在城东的“纸官署”曾经制成一种著名的“银光纸”。在城西南的秦淮河畔还设有官营的陶器作坊,能够生产出较为精致的陶器等生活日常用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