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好“书写提示”,指导学生写好字

 青草微微 2019-08-21

“写字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领域之一,是学生开展阅读、写作和日常交流的重要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写字教学”特别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也指出:“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然而,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写字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未能遵循《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和学段目标,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写字指导, 开展常态化、序列性的写字训练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写字水平。学生的写字时表现出结构扭曲、笔顺颠倒、笔画任意勾联、部件长短异化等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依靠电子录入汉字成为日常文字处理的重要手段,弱化了执笔书写的要求。这对教师教学、学生练写都产生了消极影响。

写字教学肩负多重功能:写字对于学生识别、掌握字形起到重要作用,与识字相辅相成,是识字的重要手段;能在书写中感受汉字“见形估义”的形义结合特点;借助笔画技法、结体规矩的运用,行款设计与经典书法作品欣赏受到审美熏陶;在天长日久的写字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化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为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写字要求和上述功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在教材编写上做了大量努力。从整体上看,写字指导着重以“书写提示”形式出现,编排上呈现如下分布:一年级着重指导基本笔画,二年级着重指导汉字的基本结构,三年级着重指导单字的书写,四年级着重指导句子、段落的书写以及如何提高书写速度,五、六年级着重指导古诗、短文等篇章作品的书写。第二、三学段各安排了1次书写活动,即四年级下册的“写格言书签”和六年级上册的“书写作品展览”。

对“书写提示”的编排和使用,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书写提示”的编排主旨

1.重视传统写字经验的传承

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习字训练的基本经验就是由简入繁,由笔画、独体向合体过渡,注重间架结构的指导。最为著名的方法是以颂扬孔子的二十四歌描红为基础,即“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女(古通汝)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这二十四个字大多以为独体字为主,着眼于基本笔画的训练。对于重视合体字训练,包括字的间架结构,如欧阳询《楷书结体三十六法》、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黄字元《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等也阐述了对一这方面的训练心得。【1】此外,传统启蒙教育的习字训练也重视基本笔画、字的体势变化表现出的美感熏陶。

这些优秀的传统写字经验都得以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书写提示”得到传承和体现,并转化为具体的写字要点分布在各年级,使写字教学得以扎实、有效的方向发展和落实。

2.细化《课程标准》的写字目标

《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中关于写字部分表述为:“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年段特点又分别表述。依据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又作了进一步细化。如对第一学段“注意间架结构”就细化为“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等多个要点进行教学指导,又针对每种不同的结构规范性的书写要领提出具体指导和要求。

这种编排思路既为教师开展具体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把手”,也为教师用好“书写提示”提供了借鉴,可以结合教学时,在教科书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细化,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3.落实现代社会对写字的要求

时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电子录入在文字录入占据相当比例,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学校教育对写字教学的关注,持在写字教学上不必花费多过多时间训练,用各种便捷的键盘输入、语音输入都可以替代这样观点的人不在少数。针对这一现象,《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当前,在重视学生掌握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的同时,必须继续强调中小学生写好汉字。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写字教学应该加强,不应削弱。”

为保证学生的写字教学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对书写速度提出了要求。但是要明确的是,在小学阶段,不应以牺牲书写质量为代价,片面追求书写速度的提升,即使进行笔画的连续书写也要保证识别率和规范化。同时,在落实这一要求时,要明确不同年级,特别进入高年级后,书写速度要达到的具体指标与要学生的连续书写能力、肌肉生长相协调。

4.重视书写技能的指导与落实

前面提到,教科书对《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与写字相关的内容进行了细化表述,并提出指导要求。作为写字教学,落实书写技能尤为重要。教科书从“笔顺规律”“间架结构”“行款整齐”“书写速度”四个方面分手,共分33个提示要点,落实书写技能。这既凸显书写技能在小学阶段的重要地位,也应引导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和一线教师,甚至是家长的足够重视。

我们常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中高考中对学生书写要求的落实奠基于一笔一画的学习起点,这是写字教学的根本保障,也切实需要一线教师的重视和稳步训练。

5.关注汉字书写的审美感受与欣赏

鲁迅先生说过汉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提起对汉字书写的美感体验,不少人以为欣赏大家的书法作品,领略不同体势的书写风韵。其实不然,从一个基本笔画的变化,一个汉字构字部件相对位置的协调,或是工整、规范、行款整齐地抄写一篇习作,都能带给学生在书写字汉字时美的享受。

可以说,汉字的字形包含着形态美感,也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流淌着中国人的审美思维。这些都在“书写提示”中得到了关注。

二、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书写提示”使用建议

1.读懂整体编排,明确各年级指导重点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书写提示”的有效使用是建立在对这一内容编排思路与体系构建的整体解读基础上的。在解读时,要在《课程标准》的关照下,对“书写提示”的编排序列依学段、依年级、依要点、依达成标准进行深入理解。同时要又要明确同一要点在不同年级的侧重点,要点之间的相互关联,三维目标各维度间的彼此渗透,以最终促进学生写字素养的形成为旨归。

2.加强自身书写修养

俗语说:“打铁先须自身硬”。想要在指导学生写字时底气十足,就要在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书写修养。

对于低中年级的书写技巧不能停留在依葫芦画瓢的话的水准上。要在读懂和落实教科书“书写提示”的过程中,面向学生提供浅近、适切、易懂的指导,提供规范、美观的教学示范,提供对学生书写有用、有效的书写指导诊断。对于高年级的书法作品欣赏则需要教师在课前下一番工夫,了解相关书法大家的书写风格,给予学生通俗易懂又不失美感的语言描述、教学讲解,以及适度的教学启发。

3.在教科书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指导要点

比照各版本教科书,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对《课程标准》中关于写字教学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做了细化和明确,使教学活动能够有所侧重,有的放矢。但是,具体的学情不同,开展教学活动的考量尺度也一定有所区别:这既表现为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的地区差异,同一地区各校间的差异,也表现为同一学校不同班级、同一班级不同学校的差异。因此,在使用统编版教科书时,要有创造性处理教材的能力,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追求整齐划一,更不能走马观点,对“书写提示”中的内容一念了之,不进行具体的实际操练,在操练中发展学生的书写能力。

要在教科书呈现指导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作细化处理,强化解决学生出现的实际问题。如在指导“上”字时,三个笔画之间的位置关系、交接关系、接点位置和相对长短、字中两个“横”画的书写变化等都要更加细致地交待给学生;再如二年级上册侧重指导的左右结构,可以教科书“书写提示”中关于左右比例要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左右两部分高低的相对位置关系,进一步掌握左右结构的一般书写规律。

4.重视教科书衔接意识,明确书写指导的补学要点

基于《课程标准》指导编写的不同版本教科书,都为实现写字教学的目标进行了编排与设计,但与统编版教科书的体系构建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会写字的编排出现次序进度不一;原版本教科书要求会认写的生字在统编教科书中可能要会写,反之亦然;部分教科书中对于书写指导要求未能做到统编教科书的清晰明确,需要强化和补学。因此,在使用统编教科书时,教师要有强烈的衔接意识,结合具体的学情表现、教科书特点和学习进程开展机动灵活、多样有效的补教补学,使写字教学真正落在实处。

5.探索与“书写提示”相适切的评价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于写字部分的表述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这种表述为教师的教学实践留下广阔空间,但也因其语言的模糊造成难以形成适切、准确和有效的评价,进而对学生的写字情况进行诊断,并做出教学反馈,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

基于教科书关于“书写提示”各要点的序列性排布,因地制宜地开展书写评价体系的探索与构建,是一种艰巨而有意义的工作。

总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清晰明朗的“书写提示”为开展有效的写字指导提供了依据和凭借,但实现写字教学目标,还有赖于一线教师的大胆探索和辛苦付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