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书解读六卷之:《大学》克偏是中庸之道

 峨眉佛光 2019-08-21

作者:高振凱 中国孔子网【原创】栏目

《大学》之克偏是中庸之道

克偏是中庸之道

【原文】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

之所以说治理好家庭与家族先要治理好自身,是因为人们对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自己厌恶的人会偏恨,对自己畏敬的人会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偏心,对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与家族的道理。

【解读】

具体而论,此节是论孝悌修身齐家,是为了克除偏心倚向的个人感情问题。因为偏爱、偏恨、偏尊、偏贱诸之偏倚之观念意识,唯有在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中沒有如此的观念意识。言外之意,唯有将孝悌道德修身至善,在社会中就不会对他人产生偏倚之观念了。

广义而论,偏心倚向确实是社会普遍性的弊端,之所以人际之间产生偏心倚向,是由于个人私情致使中庸道德修身不至善所致。克除偏心,偏向,偏爱,偏恨的不良行为,非遵守孝悌之道与中庸道德修身至善者莫属。孝悌与中庸道德修身至善,有益于产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彼此相顾,求同而不排异己。唯有孝悌与中庸道德修身至善的君子,能在自己心爱的人身上看到缺点;在自己偏恨的人身上看到优点。如何来克除偏爱,偏恨,偏听,偏信的毛病,应当用“中和之道”来加以克服。

《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论述说的意思是,喜怒哀乐还沒有表现出来的时候,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守的原则。达到“致中和”的境界,就像天地一样生育万物,养育万物。

相对克除偏心偏向而论,偏爱,偏恨,偏听,偏信这是人人固有的一种天性,谓之“中”当偏爱,偏恨,偏听,偏信将要发作的时候,受到中庸与孝悌之道加以约制,谓之“和”唯有两者“致中和”合而为一,才能理知的克除偏心偏向的感情产生。唯有感情与中庸孝悌道德“致中和”才能做到立中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看到彼此其正、反两面性,隐其恶,扬其善,执两用中将事情才能做到恰到好处。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

欲将家庭治理好就应当从自身开始,以孝悌亲情端正自己的心态,才有益于克除个人偏心倚向。凡是有人群聚集的团体,都存在着个人偏向偏倚的现实。克除偏向偏倚须要加强中庸道德修养,与孝悌道德感情尤其重要。

[其所以亲爱而辟焉]

人人都会对自己所亲爱的人产生偏向偏倚,这是人人心理都存在的本能。根据儒家学说“爱始于亲孝悌”之观念,认为爱心是有差等的,所以,偏爱自己的亲人契合人固有之本性。中庸道德与孝悌之道至善的君子,才能仁视天下,克除偏倚,将人人都视为自己的亲人。

[其所贱恶而辟焉]

人人都会对自己所厌恶的人产生偏恨偏恶,这也是人人内心固有的心理。如果孝悌之道修身至善,遵中庸道德立中位,彼此相顾,将心比心,推己及人通权达变来看,自己对人的厌恶也未必不存在着偏向偏倚。

[其所敬畏而辟焉]

敬畏,是面对自己所敬仰偶像的一种心态,是对自己所尊敬的权威的诚服。人生须要有敬畏之心,人缺少了敬畏就会丧失奋斗志向,所以敬畏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无可非议。然而,偶像也未必是尽善尽美的圣人,孔夫子认为完美无缺的圣人世上根本不存在。之所以说“其所敬畏而辟焉”未必不是偏倚观念作怪,唯有孝悌修身至善的君子才能仁视天下。

[其所哀矝而辟焉]

怜悯之心是人的天生本性,怜悯同情是仁者行为,但是也不要忘记可怜的人必有可恨之处的道理。这就说明了对人怜悯未必不是脱离实际的偏向偏倚,切勿成为不明真相的东郭先生。

[其所敖惰而辟焉]

对自己所看不起的人,就会产生轻视的内心感想,如此卑视偏见人的行为,是儒学文化一贯所反对的极端行为。儒家观念认为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也许在你看不起的人身上,潜藏着还沒表现出来令人敬畏的长处。偏倚看不起人的人,是孝悌修身不至善所致。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这段论述也是这篇文章的核心问题。爱恨,恩怨,情仇在人生中在所难免。然而,这些爱恨、恩怨、情仇之中没有绝对而言,善中有恶,恶中潜善不乏其人其事。在现实社会中,对自己偏好的人或事,能看到有不足的一面,这样的人是不多的;对自己所厌恶的人或事,能看到他好的一面的人也是不多的。之所以人人都说自己的孩子好,自己的孩子有毛病也看不见,这都是偏心偏向之爱所致。

[人莫之其子之恶]

如此所言很有实际学习意义,难道不是吗?对别人家的孩子都会说三道四,甚至于认为不可救药;对自己的孩子的毛病却是视而不见。对于别人家的孩子之过不依不饶要求很严;对自己的孩子得过且过要求很轻松,这都是由于自己偏心、偏爱的缘故。

偏听,偏信,偏好,偏恨各种偏向偏倚的行为,是社会普遍现象,只要是有人聚集的群体,就有偏倚偏向之存在。孔子说:“国家可以治理,爵禄可以辞掉,刀刃可以踏,中庸不可得”(《中庸》)之所以说中庸不可得,是由于偏心偏向才做不到立中位,不偏不倚上下左右逢其和。

《中庸》中说:“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其中这个“道”就是中庸之道。孔子说:“君子中庸而时中”说的是中庸道德修身至善的君子,待人处事立中位,不偏不倚,能看到自己认为好的人不好的一面,也能看到自己所厌恶的人其好的一面。儒家观念认为遵守中庸之道来看天下,沒有完美无缺的好人,也沒有不可救药的坏人。能做到隐人之恶,扬人之善,执其两端用于中,非不偏不倚的中庸与孝悌之道修身致善者莫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