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书解读六卷之:《大学》本乱末治者否矣

 峨眉佛光 2019-08-21

作者:高振凱 中国孔子网【原创】栏目

《大学》之本乱末治者否矣

【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译文】

上至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解读】

本节论述其中有两个问题值得加以解读:其一,儒家教育其本义在于“以民众为根本”是在倡导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道德教育同一而共享;其二,道德教化与修养这个根本如果乱了套,或者丧失,治国以及治人犯刑无济于事。这节阐述对我们解读儒学道德思想教育,提拱了两个很值的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的读懂儒家政治思想提供了帮助。

这节文章讲的核心是“其本乱末治者,否矣”其中这个“本”字,具体而论,应当是“孝悌之道”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要遵守“爱始于亲孝悌之道”来修养仁义道德;如果这个孝悌人伦道德弃而不修,上尊下卑,长幼有序乱了套,犹如大树坏了根,治其枝末无济于事。这样来理解这节论述,正好契合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如齐家的政治理论。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以如此论段来看,儒家所倡导的道德文化教育意义在于政、民上下共享,正好与孔夫子所倡导“有教无类”(《论语·宪问》)的思想观念相吻合。说明了儒家教育观念沒有尊卑之别,贵贱之分,人人都有同样受教育的权利,人人都要接受同样的文化道德教育,道德尊严上下共享。

关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具体准确的解读,是针对“孝悌政治”而言。这个“皆以修身为本”讲的是父慈、子孝、兄弟亲爱、夫妇有别,朋友有信之人伦道德。然后将孝悌人伦道德观念移于政治,相应的产生了君臣如父子,官兵如兄弟,致使治国如齐家。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之论述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其础。难道不是吗?如果这个孝悌伦礼道德乱了套,相应的就变成了君不仁,臣不忠,父子不相顾,兄弟相残,夫妇相背,朋友欺诈,如此这般乱人伦的社会,恐怕比弱肉强食的禽兽社会更可怕。

“有教无类”这是孔子倡导的教育思想,这正契合了孔夫子传倡导的“学而优则仕”取代“仕而优则学”之观念。孔夫子倡导“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脉相承。“有教无类”其本义在于人人都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当然人人也都有“学而优则仕”做官食俸禄的资格与机会。这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中义涵着儒家维新变革的思想,内涵改革世袭传承“仕而优则学”的陈旧思想观念。

孔夫子时代以前的教育,主要是面向王侯,贵族以及士大夫之子弟,这些社会地位高层贵族的爵位与俸禄,都是享受世袭传承,孔夫子称其谓“仕而优则学”的制度。“仕而优则学”是那些享受世袭传承的权贵之后代,先当官获爵位,然后再学习相关当官的知识,孔夫子把这类人说成是“后进于乐礼的君子”孔夫子将“学而优则仕”的人称其谓“先进于乐礼的野人”学而优则仕的人,是先通过学习获得真才实学,然后才能入仕做官的普通百姓。

孔子说:“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以孔夫子如此所言可鉴,孔夫子旗帜鲜明的反对“仕而优则学”倡导“学而优则仕”这就充分证明了“学而优则仕”也好;“有教无类”也罢,皆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之论述一脉相承。这就说明了孔夫子是在倡导人人都有同样受教育的权利,人人都有“学而优则仕”的资格与机会。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这是我们解读本文中的第二个问题。孔子讲的道理是,如果全国上下不以同样的教育标准来善化天下,就如同大树坏了根一样,只知救治树冠无济于事,没有任何意义。“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如果以广义观念来解读,孔夫子是把天下广大民众比喻成国家之根。木有本,水有源,一个国家失去了百姓就如同大树坏了根,江河断了源,国家如同没有生命与根源了,物无根不生,事无因不果,这是儒家政治思想的一贯观念。

关于“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如果按“孝悌政治”来解读,这个“本”是指德政礼制人伦道德;这个伦礼道德不外乎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弟亲爱,夫妇有别,朋友诚信之治国之本。如果这个人伦道德搞乱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论也就不存在了。丧失了君臣如父子,官兵如兄弟,社会沒有了亲其亲,长其长相互亲爱的人伦道德,治理国家如大树坏个根,江河断了源,齐家不得祥和,治国不得平安。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中这个“本”字,也可以用无仁不成儒的这个“仁”字来解读。因为仁德与孝悌之道是合而为一本立而道生的关系,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如此引句其本义讲的是,人与人缺少了仁爱之心,他就不会崇德好礼,说明的道理是“仁”与“礼”两者是合而为一的关系。

广义而论,仁,是“仁德立,诸德生”的本末关系,仁,是仁、义、礼、智、忠、孝、诚、信的综合称谓。仁,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德政礼制之核心。治理国家如果上下缺少仁爱这个基础,崇德好礼的政治制度不可能成为现实。“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中这个“本”字,如若用这个“仁”来理解恰合其意。

无仁不成儒,仁,是儒家政治、思想、教育之根本。无仁则无爱,无仁不尚义,无仁不崇礼,无仁不知是非,无仁不忠,无仁不孝,无仁不诚,无仁不信。人类社会如果人与人之间缺少了仁、义、礼、智、忠、孝、诚、信为根本,想把国家治理的和谐幸福是不可能的,以不失人善本观念来解读“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亦是合情合理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