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论“道” 190822

 兰村 2019-08-22
1 老子论“道”
老子《道德经》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文句,启人深思,不乏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玄妙论断。老子提出“道”的理论。在他看来,只有理解他所说的道,循“道”而行,方可正确认识自然至理,探寻人间大道乃至人与自然关系的无限奥秘。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老子认为,宇宙中间存在着“道”与“名”。“道”是道理,是事物发展运行的规律与法则,在人间则理解为维持共同生活的道德伦理。所谓“名”,则为表达万物的名称、概念。真正的道,无法用语言表达。
如果能用语言沟通,可以一语道破(道),那么这个道也就非真正意义上的道(常道)。与此相同,如果一种名能够口头表述,让人豁然晓明(可名)的名,都不是真正的名(常名)。老子强调:真正的道无法用语言道明,真正的名,无以名状。
世上有“无”,也有“有”。无是万物之始,天地未开、混沌未分。有是万物本原、人类初始。老子指出,天地人世都在无与有之间作无限的循环,恒长而至于无限。无与有,初看是两个概念,其实是一个意思。人贵在无欲,只有在离弃欲望、性灵明净的时候,才有可能领悟蕴藉于“有”、“无”之中的真谛与奥秘。 
老子把自己创说的道,具体归纳为三个元素: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这样说: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这句话可作以下的理解:人们都说我老子创导的“道”很伟大,它的一个特点,就是什么都不像。是呵,因为什么都不像,所以才称得上伟大呢。如果与某个理论相似,或者人云亦云,日子久了终将被识破,不是伟大而属渺小。
我有三个法宝,怀抱而坚守。一为慈,二为俭,三为不敢为天下先。因为慈故能勇敢,因为俭故能虚怀若谷,因为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万物之长。
这三个法宝何其重要,舍仁慈而鲁莽奋勇,舍简约而求宽怀的虚名,舎谦让而步步领先,必死无疑。还是把慈看作最重要的道理吧!因为慈,战则百战百胜,守则固若金汤。天意护我,因慈得救。
老子在表述“道”的含义时,也提出“道德”的概念。他在《道德经》中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生天地人间,德养育之,变化万端的物,给予不同的形状,不可违逆之势促其最后的生成。
天地人间的诞生、发育、形于外、成于内,即“生育(畜)形成”,概离不开道、德、物、势四个因素的作用,舍此四个因素,天地人间不复存在。说到这里,老子又话锋一转,将四个因素作比较,作用不相同、地位不相齐,其中道德两项作用最为重要,意义最为重大,至尊至贵,为其他两项即物与势所不能比。
究其原因,乃道德养育天地人间,譬若父母,又因道徳对于天地人间,一旦生成,即不干预,不改变,任其自然随顺而得天然。唯此缘由,老子把自己的著作命名为“道德经”,而后人也把老子创立的学派,称为“道家”。
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强调道的重要。《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云:“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人生大事,贵在修身与治国,治国有方而使天下有道:天下人遵循正确道理,天下事符合道德伦常 。在一个有道的国家,战马退出战场,改去从事犁田施肥的工作。国家无道,那么连怀孕的母马也被征为战马,不得已产子于荒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