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中行《顺生论》节选二(经整理)

 江山携手 2019-08-22

出世,这是方便说,因为变是变世俗之道,逆是逆世俗之道,出也罢,入也罢,都是“在世间”所行。但是这与一般人的在世间所行大有分别,举最显著的说,佛家否定世俗的所谓幸福。而向往彼岸,即所谓涅槃,这在常人是会感到奇怪,甚至难于理解的。

欲生苦(严格讲,是欲而不得则生苦),怎么办呢?当然只有一条路,化有欲为无欲。就是在化有为无的办法上,佛家与常人背道而行:常人是求满足,或者说“适当”的满足,以求心安,或者用常人的标准说,以求乐;佛家是制而“灭”之,以求永除苦根。视生老病死为大苦,可是既已有生,就不能不靠衣食以维持生,生之中难免有病,如维摩诘大居士所患,终于又不能不老死,可见还是挣不脱。——其实,就是看得开也大不易,如《涅槃经》所形容,释迦离世间,不也是万民悲痛吗?孟德斯鸠临死时候说,“帝(即天命)力之大,如吾力之为微”,想到人生、自然规律一类大问题的时候,即使是悟道大德,恐怕也难免有同样的慨叹吧?

——出世

近代道德哲学已经分辨得很清楚:所谓善恶,评价的对象是“行为”,不是“本性”,换句话说,只有意志支配的行为可以说是善或恶,本性,受之自然,不是意志所能支配,自然就无所谓善恶。

趋善避恶就成为道德的责任。

我觉得,荀子的看法比孟子高明得多,因为切合实际。善恶问题是谈人事,孟子却越过人而冥想天道,天何言哉,不过人的空想而已。荀子就不然,他从世间的凡人着眼,在《礼论》篇里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荀子看到,欲望是人世间一个根本的力量,而且是顽固的力量,可是满足欲望的事物不是有求必应的,因而不免于争,就是说,率性而行,其结果是易于流为恶。这种看法,同近代西方的精神分析学派有相似之处,虽然未必尽是,律己论人,却是值得深思的。

——本性

荀子说,“人生而有欲”,这似乎没有人反驳过,因为是人人切身体会到的事实。换句话说,欲是生命之所以成为生命的决定性质。

欲在人生中常常表现为强烈的希求的力量。求而得,会感到满足(或依常识,称为快乐),求而不得,会感到苦恼。得,要靠许多条件,有的条件容易具备,有的条件不容易具备,因此,欲的结果未必就是快乐,也许多半是苦恼。

生与欲不可分,要生,否定欲是错误的,也万难做到。但是欲又容易闯祸,怎么办?办法是像对待烈马那样,一面要接受烈性,一面要训练它习惯于受节制,能够顺着大路跑而不乱来。

不乱来,就是有欲有求,但能适可而止。这样,孜孜不息,日久天长,节制会成为习惯的力量,那就可以行所无事而心安理得了。

——节制

仁的含义是什么?《论语》说:“仁者爱人”这可以看作定义。

因此,讲人生,讲社会,都不得不由自己出发,甚至以自己为中心。这自己,最突出地表现为“感知”:乐,我感知,所以欢迎;苦,我感知,所以不欢迎。古希腊有所谓快乐主义学派,评定行为、措施等的好不好,就是以自己的感知为标准的。

从远古以来,为了生,我们的祖先就养成互相依赖、互相扶助的习惯。人助我是利己,己助人是利他。就自己说,助人比助己难,可是为了生就不能不勉为其难。难而要做,是德,或说是康德的道德律。作为德的精髓的利他,就是这样,由功用起,经过升华而登上道德律的宝座的。

——利他

探讨生活之道,宜于少注意幻想,多注意事实。

人终归与一般生物不同——不是说特别高贵,而是说,因为肉体的活动能力,尤其是精神的活动能力,远远超过一般生物,所以就不能安于仅仅能够生存的最低限度,就是说,不仅要“生”,而且要生得美好,丰富,更如意。生活更如意,要靠多方面的条件,概括说,其中包括社会方面的,物质方面的,还有精神方面的,我们可以总名之曰文化

              ——增补

死人存于活人的记忆里。

可以不谈长生、长存,只谈不朽,即所谓人过留名。

总之,人,有了生,就无理由地舍不得,但有生就有死的规律又不可抗,怎么办?留名是无办法中的一个办法,于是求不朽就成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不朽,不管表现方式如何,实质只能是存于来者的记忆里。

生时自慰,心安理得,甚至因想到不虚此生而欢乐,而不畏死,功用确是很大的。

还有己身之外的功用。不朽,就理论说有两类,流芳千古和遗臭万年,而人的所求总是前者。这样,存于来者记忆里的所谓不朽就有了导引的道德力量

——不朽

人,离开别人,轻些说是不方便,重些说是活不了。

人生于世,离开别人是不成的。

——群体

    关系,如旧所谓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是由静态方面看。

               ——组织

这里只说,随着文化的发展,分工必是越来越细。

——分工

受命者呢,也未尝不想高,但高不成,只好低就,安于只要还能活,就知足常乐,至少是忍为高。就这样,我们的历史,与王道或贤人政治的理想并行。

——王道

本质加修养构成人品,要好到什么程度就可以称为贤,其下就是不贤呢?人,绝大多数是中间的,有理想,也有七情六欲。或者用道德学家的标准,说生活之道,多利他的是贤,多利己的是不贤。

天地之大德曰生。

所以治世,应该把提高人民文化教养看作头等重要的事。

——常情

德的精髓是推己及人,或说爱人利人的思想感情。

——平等

语云,好死不如赖活着,人,有了生,不愿意死,所以民本,就应该(或首先应该)求民能活。

既然相信民本,就应该把个人的幸福放在第一位。

              ——民本

讲治国,尽力发展生产,求财富增加,总是对的。

——财富

比法律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人有守法的习惯。

——法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