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四节气 | 跟随程凯老师学习处暑养生小妙招

 九州君子好人 2019-08-23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原则,植物在一年中受气温影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也是如此。自然季节的交替,阴阳盛衰的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二十四节气 | 跟随程凯老师学习处暑养生小妙招

跟随二十四个节气的轮转,程凯老师帮您规划了一整年的养生计划,根据每一个节气的特点,通过节气习俗、饮食习惯、人体变化、经络穴位等顺势养生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十四节气 | 跟随程凯老师学习处暑养生小妙招

二十四节气养生课——处暑养生提纲

处暑物候

处暑节气对人体的影响

处暑节气养生原则

处暑节气经络养生

处暑节气时对人体的影响

到了秋季,日照时间逐日缩短,酷热逐渐被寒凉代替。特别在处暑节气,酷暑到寒凉的转折点,随着天气逐渐转凉,人体各系统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如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散发及水盐代谢恢复平衡,消化功能恢复常态,食欲增强,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减轻,能量代谢相对稳定等。这时,人体进入一个生理性的休整阶段。如果机体没有足够的能量向这个阶段过渡,一些潜伏在夏季的隐匿症状就会出现,身体出现各种不适,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如清晨醒来后,仍觉倦乏,还想再睡下去,这就是“秋乏”。其实这是不同季节过渡,人体的自然生理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秋乏现象会自然而然地消除。

1暑湿困乏

处暑前后,午间气温仍然很高,暑湿较重,脾为湿困,脾在五脏中不仅帮助胃肠运化水谷,脾还可升清。湿困于脾,则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脾气不升则浊气不降,清轻之气不能上达上焦,浊气也不能下降下焦排除。当然此时的暑湿并不强盛,也只是轻微影响这一功能,并不会产生气体的症状,因此人体仅仅感觉疲乏而已。

2阳消阴长的困乏

热属阳,寒属阴,处暑时节,整体而言,炎热减弱即“阳消”,寒气增加即“阴长”所以自然界处于一种“阳消阴长”的阶段。处暑时节,人体顺应自然,也处于“阳消阴长”阶段。而在人体中阳气主动,阴主静,因此当体内阳气减少、阴气增加时,阳气推动全身气血运行以濡养全身作用会减弱,从而导致身体机能减弱,身体就会困乏打不起精神。

3燥热伤津之疲乏

秋季主燥,燥热易伤阴耗气,阴虚则人体易出现咽干、口干、鼻燥的症状。中医认为“津能载气”津液是气的载体,气依附津液存在,因此津液的流失也会使气受损伤,如出汗过多,或大量呕吐、腹泻,会使体内津液流失,同时也会导致气随津脱。因此,燥热不仅伤津,还会耗气,使人体易出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的症状,这也就是秋乏产生的原因之一。

处暑养生原则

处暑时节,暑、湿、燥、凉、热五气混杂。夏季的暑热尚未褪尽,长夏的湿、秋天的燥、阳渐渐的衰减阴慢慢的上升。在这样的时节里,需要身体也要顺应这五气变化的趋势,调整身体抵抗“秋乏”。

1去除暑湿

常用的去除暑湿的中药有两种,一是健脾除湿的药物,二是芳香燥湿的药物,但芳香燥湿的药物多辛温燥烈,易损伤身体阴液与阳气。在处暑的季节,本就有燥气当令,因此不宜采用燥湿的方法祛湿,而建议大家健脾以除湿。因为在五脏中,脾可运化水湿,脾健则湿气自除,我们可以选择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多用于治疗以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所致的以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饮食减少,大便溏泻为主症的疾病。需要注意的是,服用人参必须合理,否则“误补反受其害”。如果不经过辩证长期大量服用,会出现副作用,即“人参滥用综合征”,正常健康人体若连续一个月每天服用3g人参,易出现精神兴奋,烦躁焦虑,失眠等症状。凡是阴虚火旺,实热证,湿热证的人群也不适合服用人参。

2调试睡眠

处暑时节,起居作息方面要格外注重睡眠质量。争取晚上1 0点以前入睡,保证睡眠充足,早睡早起,晨起后适当运动。午睡也是处暑时的养生之道,通过午睡可弥补夜晚睡眠不足,缩短调节适应时间,缓解秋乏。

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 点至4 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 点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所以我们需要睡好子午觉,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还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感谢您的关注!您还想要了解哪方面的内容?欢迎在下方留言,或给我私信。如果本文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