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在学术界生存下来?论文发表心经(一)

 芳草屋845 2019-08-23

经历了论文写作、推销自己的考验后,如果你还幸存于学术圈,那么恭喜你,将进入最考验心智、韧性乃至人性的论文发表阶段。

Publish or perish(不发表就出局)。想在学术界愉快地存活下来,论文发表特别是在顶级期刊上发表是必须品。除了毕业、职称评定和晋升等常规学术认可外,更现实的是:没有几篇顶级论文,可能你连恋爱都没得谈。

如何在学术界生存下来?论文发表心经(一)

未曾发表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

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大牛入凡尘。

发表论文过程中,你首先必须面对的是漫长而充满未知的peer review即同行评议阶段。你在论文上花了很多功夫:做实验、洗数据、跑回归、写文章,精益求精地准备投稿信,润色论文标题、摘要,修改文字和制作表格……最后,你将论文提交到一家顶级期刊,几天后你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得知主编已将你的论文发出进行同行评议!

现在...你只能等待

如何在学术界生存下来?论文发表心经(一)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待着实可怕,但无法回避。当你的论文看似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都杳无音信时,不要担心编辑会遗忘你的稿件。期刊主编的一项职责就是密切关注已提交的论文。他们也在不停地核查、追踪论文送审时间,希望尽快得到审稿意见。

所以,当论文送审后,你大可不必焦虑,暂时把它抛在脑后,安心去忙别的projects。这个期间,最不要做的事就是老去bother和催促主编,往往催促的结果就是拒稿信。

如何在学术界生存下来?论文发表心经(一)

Tip 1

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习以为常的拒稿

经过漫长的同行评议阶段后,某一天你盼到了主编来信,你会面临三种结局:

1.接受投稿。不过我必须提醒你的是,第一轮投稿就被接受的概率基本为0(越好的期刊这个概率越无限趋近于0)。所以,还是现实一点,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吧!

2.退稿修改。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revise and resubmit (R&R)。这是第一轮投稿能得到的最好结果了。具体怎么处理R&R,我后面会介绍。

3.拒稿。这太正常了!做学术,“投稿-退稿-投稿”的循环、学术同行的批评是最基本的日常。普通水平的博士生在起步期发一篇论文,平均要被退稿3-5次。要持续产出,每年可能有数篇文章在同时写作和投稿。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一名学者就算每年收到十几封拒稿信,也不是稀奇的事。我曾有过一天之内连收两封拒稿信、中了“双响炮”的经历。

与拒稿信相比,更考验学者定力的是:在“双盲”匿名的审稿制度下,你必须做好面对主编来信和审稿人报告中看起来非常消极甚至是人身攻击的准备。

温柔拒稿信

——您的论文不错,但本刊从来不发表这个题材的文章。(谁说的?上一期还发过同一题材的文章,分明是借口!)

——您的论文不错,但学术贡献不足发在本刊上。(不喜欢我的文章就直说。又是借口!)

常见拒稿信

——你的模型假设离结果太“近”了,简单几步推导就得出结论了,故事不曲折,了无新意。(我推导了三个月,你几步就推出来了?你牛,你怎么不上天啊?)

——你的文章中的结果我复制了两个月都没有复制出来,你的研究方法存在问题(为什么不是你出了问题?!)

——你怎么解决内生性从而建立因果关系啊?你的工具变量不make sense啊。(又来了

。内生性真是拒绝文章的万金油啊!)

终极邪恶拒稿信

——你的文章太烂了,让我整个人都不好了,我不得不提前下班,早点回家,甚至开始怀疑人生。(我整个人更加不好了。)

——麻烦请重修博士生一年级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我彻底无语了。。。)

如何在学术界生存下来?论文发表心经(一)

在读完拒稿信后,你可以给自己大约一星期的时间(如果需要的话,可以更多)沉淀,将沮丧、愤怒、失望等负面情绪抽离。在思考下一步怎么走时,也请保持超然的心情。之后,先重新阅读据稿信中的评审意见,然后再读一次自己的投稿论文。这么做有助于分析下一步该怎么做。

被拒稿的理由千千万。我自己也曾无数次心碎地走过被拒、修改、重新投稿,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被接收的血泪之路。

如何在学术界生存下来?论文发表心经(一)

总结起来,如果论文质量没什么大问题的话,那么被拒稿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 文章内容风格有问题。不同的期刊、杂志有不同的风格特色,如果你的论文内容和投稿杂志风格相差很大,可能审稿人就不会感兴趣,会认为你对他们杂志关注、了解很少,不够真诚,第一感觉不好的话就会影响到审稿结果。
  • 作者的认真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很多事情,态度是取胜关键。作者在写论文的时候,不注重细节,犯了一些低级错误,比如标点符号和格式。这到审稿人那里就会成为你被拒稿的有力证据。
  • 论文数据不真实。论文数据必须真实可靠,很多审稿人都具有敏锐的慧眼,根据一些数据的蛛丝马迹就能看出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进而发现问题的所在之处。一旦发现数据处理上不可靠,就会找出你的问题,认为你论文缺少严谨性,要过审稿这关就很难了。
  • 文字表达能力。表达很重要,好的表达让人看了很舒服,也很容易懂。很多专家都是写作高手,招博士生时也很注重文章功底。写好文章后,你还要推敲推敲,看是否清楚到位,不要因为自己的表述让人产生模糊不清的概念。因此,在自己的论文完稿后,还要多加检查,避免低级错误,力求表述准确,推断合理。写好文章后要多加推敲,确认无误再投稿,这样成功几率会增加。
  • 论据不够充分。写论文是需要论点、论据相结合的,如果提出的论点没有充分的论据进行佐证,就容易产生逻辑推理问题,从而使文章到处是缺陷。

在从审稿人意见和编辑来信中汲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之后,坦然接受、争取改正是你应该采取的行动。仔细思考:你能做什么来改进论文?你该如何重写论文让审稿人不会感到如此困惑?你该如何说服读者你的结论是正确的?我的建议是:

  • 修改论文材料。找到真实、可信、合适的材料来填充论文,确保引用得当、证据确凿,这样对论文内容来说就是锦上添花。切记泛泛之谈,不确定的论据宁可不加。
  • 修改论文结构。结构是论文的组织安排,其好坏程度直接关系到论文表达结果,所以整篇文章一定要做好布局和安排。开头、结尾、段落划分、内容衔接是否顺畅等一定要注意,确保通篇是一个完整的严密整体。
  • 修改措辞和标点。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要使论文内容写的丰富、有内涵,就得在文章措辞上反复推敲、修改。一定要简单、精炼,突出重点,还要表达准确、注意行文流畅,切记标点符号不要弄错。
  • 如果重新立论写作,尝试利用你的同学/同事验证你的新论点。你能用一句话解释主要结果吗?你的同学/同事能马上理解吗?你的同学/同事被说服了吗?你的同学/同事第二天还记得那个结果吗?尽可能地利用身边可动用的资源,对你的新论文做再次投稿前的用户验证。

Tip 2

R&R稍纵即逝,

务必投入120%精力认真对待

如前面提到的,如果你的论文投递出去,得到的是修改论文重新提交(R&R)的机会,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来之不易的R&R好好庆祝一下,比如大吃一顿!一定要做到“每逢R&R胖三斤”!然后:

1.尽快修改,争取在半年内重新提交(除非你已经拿到tenure了),趁着editor和referee还记得你这篇论文

2.虽然Editor和referee的意见并不总能让文章变得更好(通常这些意见只是让文章没有变得更差),但是,请积极地看待审稿人的意见并花大力气来应对审稿人的所有要求。很多的时候,你还需要做得更多才能满足审稿人的要求。

在你修改完毕重新提交的时候,你需要写一个给审稿人回复的报告。在回复R&R的内容里,耍小花招通常得不偿失。以下是我总结出的回复报告的结构:

  • 开头和结尾要对审稿人的意见和建议表示感谢;
  • 保持谦逊的(humble)语调,即使你强烈不同意审稿人的意见;
  • 确保对每一条意见都进行了回复;
  • 确实地做到你在回复中声称要做的修改;
  • 让审稿人能方便地查看你进行了怎样的修改。比如:“按照您的建议,新加的检验在论文的第16页”
  • 不便在论文中包括的、但又非常重要的部分,你可以在回复报告里以附录(appendix)的形式发送。比如对数据进行测试验证的过程,包括表格等。
如何在学术界生存下来?论文发表心经(一)

少小投稿老大回,结构全改物人非;

作者相见不相识,田园将无胡不归。

漫长的投稿和R&R可以说是对年轻学者最大的“摧残”。金融类国际顶级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3-6个月,即使是优质的稿子,加上一到两轮R&R,等到接受基本要2-3年。这还是建立在稿件质量极高的基础上。这个过程里,自制力+抗压力+能动性缺一不可。能坚持下来摘得最后的彩蛋的,一定有一颗百毒不侵、越挫越勇的强大内心。

如何在学术界生存下来?论文发表心经(一)

Tip 3

关于论文发表的一些认知误区

误区1:“我就是运气特别不好”

在学术之路上行走,运气确实会起到一定作用,但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转变面对不幸运的态度,反而能够看到别样的色彩。如果你在给一本金融学顶级期刊投稿的时候运气不好,你还有另外两本可投。除此之外,还有顶级的经济学和会计学期刊。当然,如果你所有的论文被全部的顶级期刊拒稿了,这也许就不是运气的问题了。

误区2:轻易怀疑审稿人的智商

论文发表的漫长过程中,年轻学者与审稿人斗智斗勇,埋头应对审稿人的“刁难”,时而感觉焦头烂额,时而感觉生无可恋,时而又看到一线希望。时间长了,不免会心生怨念:审稿人什么都不懂……也是醉了……

不管审稿人怎样说,年轻学者们应该首先端正自己对待审稿人的态度。审稿人的工作都是没有报酬或者报酬极少的,而且除了主编,没有人知道他是谁,真的是“无名英雄”。审稿人能够花费时间、精力阅读审阅你的文章,是一种坚守学术情怀的负责。更何况,大多数审稿人的意见,确实能够帮助一篇低段位的论文进阶成长。因此,要发自内心的将审稿人当作自己的老师。再说了,就算遇上奇葩审稿人,人家也是在帮助我们打造更强大的内心,是不是?

误区3:“因为不在top school里,我无法在top journal上发表文章”

也许会有学界前辈跟你传授论文发表的一些所谓“潜规则”,比如论文作者的学校出身。我要说,这不一定是真的。观察任意一期顶级期刊,看看那些论文作者都来自什么学校,就可验证我的这一结论。

当然,审稿人和主编也许会下意识地使用某些“统计性歧视”,比如一个作者过去写出优秀论文的数量、一篇论文在顶级研讨会和学术会议中宣讲曝光的次数等。这就回到学术之路系列的上一篇推送《如何在学术界生存下来?(三)优雅地把自己“卖”出去》中,我提到的关于制定并营销自己的个人学术品牌,可能是获取同行认可、打造自身声誉和推进职业进阶关键步骤的问题,完全是你可以基于既有基础持续练习并提高的能力。

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

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

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

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

学术江湖里,作者和审稿人的关系永远是“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论文发表之路漫漫,且行且珍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更多学术讨论内容请+V:xuezhexiaoy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