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孤独

 梧桐树边羽 2019-08-24

渺小

《前赤壁赋》虽然是散文的路数,但确实还是赋。

所以里面这些骈文对句非常的工整漂亮,而且也是采用了赋一贯的对答方式展开文章。这几句是苏子问客人为何吹出来的萧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客人做出的回答。前面说了曹操旌旗蔽日,如今英雄不在,牵连出人生短暂,万事皆空的意思。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我们的生命几十年和天地洪荒比起来,就如同那朝生夕死的蜉蝣,又像那落入沧海的一粒粟米,何其渺小。哀叹生命短暂,羡慕江水亘古东流,滔滔不绝。想和仙人一起遨游四海,与明月共得长生,却知道不可能,无能为力,悲从中来。

蜉蝣就是一种活不到第二天的小虫子,这里用蜉蝣即死和天地永恒对比出时间的长短,用粟米和沧海对比出空间的渺小,让读者从比喻中感受到人类面对大自然的无力,面对时间流逝这个永恒的悲哀。


寂寥

要说孤独感,也是有的,更侧重于后一句空间上的孤独。这是一种常见的用巨大空间中的小存在来体现孤独的表现手法,类似于咱们今天无人机航拍最喜欢用的上帝视角,沙漠或大海一望无垠,画面中的人物由近及远,越来越小,直到最后消失在背景之中,这个句子是用文字对比的方式形象地描述了这种感觉。

与这种孤独感最类似的应该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加入了怆然而涕下,告诉读者,因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地空旷无穷,让我悲伤到热泪滚滚。这种天地宇宙对渺小个体的打击感就更强烈了。

稍微平和一点的还有《古诗十九首》里面的句子: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放下手边琐事,闭上眼睛,听耳畔风声渐远,囊括天地的空间,远行的距离,“忽如”带入时间感。是不是心有戚戚,唯有长叹一声:“古人深得我心”?


远行客

面对无法反抗的大自然无穷威力,社会规则(远行客)的不可改变,人总会生出无可奈何的悲伤。至于如何看待,如何化解这种情绪,我们还是回到《前赤壁赋》,苏子早就做好了答案: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水不尽东流,但是河一直在啊。月圆了又缺,终归还是挂在天上的。咱们从天地的角度看蜉蝣,那是时时刻刻有生死,但是我们从蜉蝣角度去看天地,几时发生过变化?所以,天地之间,万物自行其道,莫作非分之想。这是苏子化解客人的悲伤来源,换角度思考。但这不够,咱们还得开心起来。

你看这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咱们在这有限的一生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无尽馈赠啊,不如一起来享受。

苏子的佛道修为相当高,在这篇赋里也体现得明明白白。但换个角度来看,这种处理方式无非是一种逃避罢了。

不过谁有更好的方法?自秦始皇始,有谁能长生不老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