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血壓不可擅自停藥,立即破除6大迷思

 LaxieC 2019-08-24

根據衛生署調查,15歲以上的台灣民眾,每5人就有一人患有高血壓;超過40歲時,每3人就有1人;到了65歲以後,一半以上都成了高血壓一族。但其中有三~四成的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身體亮起紅燈。更且,民眾對高血壓存有不少似是而非的觀念,常讓醫生頭痛

立即破除6大迷思

迷思1:既然我的高血壓找不到原因,應該是體質關係,這和人的身材有高有矮、有人容易過敏的道理一樣,不必控制,降下來反而不好。

〤高血壓需控制,才可降低血管與重要器官發生嚴重的合併症。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陳志鴻表示,確實有超過九成的高血壓是沒有確切原因的「原發性高血壓」,這和年齡、性別、遺傳等因素有關,但無論是原發性或因其他疾病(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引起的繼發性高血壓,若不治療,對大腦、心臟、腎臟等重要器官的傷害就在持續進行,應維持血壓正常,才能避免嚴重合併症。

因為高血壓可怕之處,在於它的長遠殺傷力。


血管像河川,平日下雨,水量大些看不出堤防是否穩固,但長期高水壓衝擊,可使堤防出現缺口甚至傾圮,萬一碰上颱風豪雨,水壓暴升,大江潰堤釀災禍只是瞬間的事情。人的身體也是,會逐漸適應血壓增高,但血管與器官已經慢慢受傷,一旦大笑、狂怒或天氣酷寒,便可能引發中風或心肌梗塞,甚至猝死等意外。

 迷思2:我剛過40歲,血壓130/85 mmHg,應該沒什麼大礙吧?

 〤血壓130/85 mmHg,你將來罹患心血管病機率會增加兩倍。

 高血壓最新治療準則JNC 7,新列入收縮壓120~139,舒張壓80~89 mmHg,屬於高血壓前期(prehypertension)。這些人將來發生心血管病的機率,比血壓正常人大兩倍。因此130/85 mmHg,如果沒有糖尿病、心臟病、曾經中風等危險因子,應該調整生活形態控制血壓。

 JNC 7強調,即使你在55歲血壓正常,終其一生仍有90%機會罹患高血壓。

 所以,愈早開始注意生活起居,愈能將血壓控制在理想狀態,這比買一堆健康保單經濟實惠得多。

 控制血壓不單是吃藥而已,可別小看良好生活形態對控制血壓的貢獻。國泰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啟宏指出,再好、再有效的降血壓藥物,平均降血壓的功效約是8mmHg左右,有益健康生活方式的效果,不比吃一顆降壓藥遜色。

對高血壓有益的生活形態,包括:
●減重:減輕體重對降血壓有顯著效果,維持BMI在18.5~24範圍內。
●採高血壓防治飲食法(DASH):重點在於多吃全穀類、蔬菜水果、低脂肪製品、富含不飽和脂肪酸食物,少吃高膽固醇、高脂肪和太鹹的食物。
●運動:各種有氧運動對控制血壓都有幫助。健走既方便且有效,最好每天走30分鐘。
●戒菸:抽菸增加壞膽固醇堆積在血管,造成動脈硬化,且會使血管收縮狹窄,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
●限制飲酒:少量酒精,有輕微降血壓作用,但超過則會顯著增加高血壓風險。台灣國衛院建議,健康人一天酒精量不要超過10公克,大約是一瓶啤酒或120㏄紅酒。
●足夠睡眠:壓力大失眠會逼血壓上升,睡得飽血壓才能穩定。

迷思3:高的那個血壓(收縮壓)高一點沒關係,因為低的血壓(舒張壓)正常比較重要。

〤舒張壓和收縮壓一樣重要。尤其50歲以後,收縮壓比舒張壓更重要。

過去有舒張壓比收縮壓重要的說法,認為低的血壓不超過90 mmHg就不算高血壓。但JNC 7認為,年齡超過50歲的高血壓病人,要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控制收縮壓比舒張壓更重要。

高血壓究竟要控制在多少才理想?

JNC 7調整過去標準指出:要降低高血壓併發症,應將血壓控制140/90 mmHg以下,對於已經有糖尿病或腎臟病的患者要求更嚴格,應控制在小於130/80 mmHg。

迷思4:高血壓藥物可以自己調整,血壓正常就不用吃了。

〤需把高血壓當成慢性病,終生控制。停藥後一兩天血壓正常,是因為藥效還在,之後還是會升高。

很多病人明知自己有高血壓而逃避治療,理由是「要吃一輩子的藥,從此變成藥罐子」,所以能拖就拖,遲遲不肯就醫,「沒有吃一輩子啊,只吃後面半輩子的藥,卻能減少得心臟病、中風的危險,」陳志鴻醫師常苦口婆心勸病人好好治療。

 或者有病患自己當醫生,將每日服用一次,改成兩天一次。等隔天或接連幾天量血壓正常或稍高,沒有什麼不舒服,乾脆把藥停了。

 而停藥後幾天血壓正常,是因為藥物維持血壓效力還在,等到藥物濃度完全消失,血壓會再度上升,回到沒控制的高血壓狀況,將來發生合併症的機會同樣高。更且,有些藥若驟然停用,可能會使血壓反彈、心跳加快更危險,黃啟宏醫師解釋。

 正確減量應由醫師判斷,不是拉長服藥間隔,應是從吃一顆改為半顆,或改用其他類降壓藥物。

迷思5:既然自家人都有高血壓,「呷好逗相報」,先生的藥分給太太吃沒關係。

〤高血壓的治療需量身訂做。

陳志鴻醫師表示,診治高血壓,需考量病人的年齡、性別、有沒有抽菸、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等問題;且要評估高血壓是否已經造成病人心、腎、腦、血管等重要器官傷害;再決定該用哪種作用機制藥物,最終目標是希望降低心血管疾病和腎臟病的發生率,成為個人專屬的血壓治療。

因此,即使血壓同樣是150/100 mmHg的兩位病人,有可能甲病人只需降血壓,但乙病人還需考量心臟擴大問題,治療方式不同。病人千萬不要貪圖省事亂吃他人的降壓藥。

迷思6:高血壓藥吃愈少顆愈好,副作用也少得多。

〤不一定。現今高血壓治療趨勢,的確偏向一天吃一次長效型藥物,但多數高血壓病患需要2種或2種以上降壓藥物才能達到理想血壓值。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曾春典表示,高血壓藥物進步快速,選擇慢慢釋放藥效、一天吃一次的長效型降壓藥,可以增加病人長期服用意願。而JNC 7發現,大部份高血壓患者需2種或2種以上降壓藥才能控制血壓在理想範圍。

 有些病患常抱怨吃了降壓藥,出現頭暈、乾咳、臉紅、陽痿等副作用。最好在下次就診時告訴醫師,因為降壓藥種類繁多,「且世界上所有治療高血壓的好藥,台灣健保都有給付,」曾醫師表示,真有不適,醫師可以改處方,千萬不要自己停藥。

 「如何讓病患願意遵守和配合醫師治療,是血壓控制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因素,」在台灣醫學會大會學術演講中,曾醫師將JNC7重要結論,提醒與會醫師。他更建議病人:「對治療有疑問,一定要告訴你的醫生,充分溝通才能保障你的健康。」

(審稿專家: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曾春典)

(文章摘錄自康健雜誌第73期-「破除高血壓6大迷思」一文)

你最需要的高血壓知識,都在康健知識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