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之前讲了地瓜虫害的防治,今天就给大家说一下病害该怎么防治,下面就以地瓜的黑斑病为例给大家讲讲,认真了解一下吧。 地瓜生长期与储藏期均能发病,是造成地瓜育苗期烂床、栽植后死苗,储藏期烂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地瓜的丰产及安全储藏威胁很大。地瓜的黑斑病是1937年传入的我国的,几遍及全国地瓜种植区,造成严重损失。近年来,对地瓜的黑斑病防治,作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和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已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高产、防病综合措施。目前,黑斑病的发生面积已有较大压缩,为害损失显著减轻;许多地方已基本控制和消灭了黑斑病害。 一、症状 黑斑病主要为害地瓜地下部分的薯块、根系、茎基部;一般不为害地上绿色部分。幼苗受害,初为须根根尖发黑,茎基部产生黑褐色核形凹陷病斑。温、湿度适宜时,病斑上长出鼠灰色霉层和黑色刺毛状物,后期地面下组织全部腐烂,造成死苗,严重时薯苗尚未出土即腐烂。出苗数显著减少,且多病苗。 薯块受害,病斑多发生在创口,裂口及自然的孔口,一开始是黑色小斑,慢慢扩展为圆形或者不规则形凹陷大型黑斑,后期病部可深达薯肉2、3厘米,切开病瓜,受害部浅褐带绿色,食之有特殊的苦味。温、湿度适宜时,病斑表面也可产生鼠灰色霉层,黑色刺毛状物和黑粉状物。 二、病原菌 地瓜黑斑病菌:属子囊菌纲,曲霉菌目,长喙壳菌属。子囊孢子无色、单孢,钢盔形,大小4.5-5.8×3.5-8.7微米。成熟的子囊亮在潮湿环境中吸水膨胀,产生压力,把子囊孢子排出于颈口外,形成螺旋状的孢子角,初白色后呈黄褐色粘质小块,凝聚在壳颈口端。无性时期产生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短棒状,厚垣孢子近圆形,黑褐或青褐色,单胞,胞壁厚,抵抗不良环境能力强。 病菌的生长和孢子的形成与温度关系甚大,9-12℃经30天才产生分生孢子,15℃8天后产生厚垣孢子,20℃经6.5天产生子爽壳,25℃时4天即可产生子囊壳,但温度过高,亦不利于病菌生长,高于35℃病菌即停止活动,温度更高即可造成病菌死亡,其致死温度与时间为:湿热51-52℃10分钟;52-53℃6分钟;54C5分钟;55-60℃ 2分钟。据测定:38℃一天,35℃2.5天也可使病菌死亡。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与深度有关,表层的病菌一般只能存活一年,土面下2-3寸的病菌可存活二年半左右,在一定范围内埋的越深,存活时间越长。此外,土壤湿度、物理性状也能影响病菌的寿命。 三、传播途径 地瓜的黑斑病菌是以厚垣孢子、子囊孢子过冬,成为第二年的首次侵染源,也能以菌丝体潜伏在瓜块上越冬,至春季气温回暖后由此产生各种孢子,传播侵染。温、湿度条件适合时,在储藏窖内可以发生重复侵染,不断扩展病情。病菌主要由分生孢子和子爽孢子进行重复侵染,借接触、空气、水滴和人、畜、昆虫、鼠的活动机会得以传播。 地瓜的黑斑病可通过病薯块、病苗、带菌的土壤和肥料等途径传播、蔓延。但以薯块传病为主,其次是病苗。病薯、病苗是远距离传播病害的主要来源,亦是污染土壤、肥料、使之带菌的主要因子。 四、发病规律 地瓜的黑斑病的发生的严重程度与温度、湿度、土壤、地瓜的品种、栽培方式还有薯块创口的多少有密切相关、发病的最适温度为25℃(8--35℃),温度适合时,空气中水分太多,就容易发病。地势低湿,土质比较粘重的地块容易发病严重;地势高燥,土质松散的地块发病比较轻。病菌可直接入侵幼苗,在薯块上多数由创口入侵,所以地下害虫为害严重时,发病就重。收获时将伤薯入窖储藏易引起病害,造成烂窖。薯块发生开裂,发病亦重,地瓜不同品种,抗病性也有差异,一般是:皮厚、肉质坚实,含水分少,味淡的品种,虫伤少,病害也轻些。从栽培方式看:用薯块直播的薯母膨大及薯母下蛋发病严重,育苗栽插的薯苗次之,剪春薯蔓扦插的蔓薯,发病最轻。 五、防治方法 由于地瓜的黑斑病为害期长,传播途径复杂,在防治上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精选无病薯块、种苗前提下,重点抓好以下主要措施。 (1)严格实施检疫措施。 (2)创造无病苗种地。挑选二年以上没有种植过地瓜的无病地块,自采苗,取无病蔓扦插,作种。不要用育苗的薯苗和薯母膨大的蔓扦插、作种。 (3)薯块、种苗的进行严格消毒,薯块可以用温水浸种(51-54℃温水浸种10分钟)和药剂浸种,种苗可以用药剂来消毒,浓度大约比浸种的稀一倍。 (4)尽快清理田间、苗床的病薯、病菌,防止通过各种渠道污染肥料和薯田。 (5)安全的储藏。 今天关于地瓜的黑斑病的防治就讲到这里,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减少地瓜种植过程中的病害发生,大家好好掌握,加强地瓜的田间管理,达到丰产保产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