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虽为贾者,咸近士风 安徽日报

 我在斯莱特林 2019-08-26

明清徽州曾流传着这样一则俗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由于山地贫瘠,耕地稀少,经商成了那个时代徽州人的无奈选择。徽商多从小本经营起家,凭着“徽骆驼”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明清商界艰难跋涉,在盐业、典当业、茶业、木材业、刻书业等方面取得辉煌业绩。

  在处理儒商关系中生成求真务实的本领。清代大学者戴震评价徽商说:“虽为贾者,咸近士风。 ”“士”即儒,戴震准确地指出了徽商“贾而好儒”的品格。儒者重义轻利,商人重利轻义,二者有时格格不入,徽商建构起新的“义利”观,将两种品质结合成一个整体。

  在生存品质上以贾而好学、学而好贾为基本方式。徽州西递村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厅堂上有一副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好读书,是徽商得以驰骋明清商界的一个重要法宝。贾而好学提升了徽商的文化品位和社会地位。

  在职业道德上以诚信不欺为准则。经营布匹生意的歙县人吴南坡说:“人宁贸诈,我宁贸信,终不以五尺童子而饰价为欺。 ”绩溪人胡雪岩在 “胡庆余堂”大厅里悬挂着一块“戒欺”的匾额,诚信不欺是徽商经营的信条,也成就了徽商事业的辉煌。

  在社会担当上以兼济天下为情怀。箬岭是横亘在宣州和歙县之间的一座大山,为了山里人出行方便,徽商程国光捐资雇工,剃莽凿石,铲峰填壑,上下修路上百里。歙县的石材不够坚硬,他就从浙江运来坚硬的巨石,用于架桥铺路。他花光了几十年的积蓄,终于完成了修路的夙愿。兼济天下是徽商的美好品格,也形成了徽商的优良传统。

  徽商之所以被称为“儒商”,是因为徽商植根于程朱阙里,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贾而好学、诚信不欺、兼济天下的儒商精神使徽商在明清“士”文化的背景下,不仅赢得了广阔的商品市场,而且赢得了其他商帮无法比拟的身份认同。徽商文化,是流淌在徽州人心底的美好记忆。徽商精神,是徽州文化最为厚重的底色之一,也是安徽文化的鲜明符号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