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人父母,终将学会破除执念

 皮皮中尉 2019-08-26

本文首发于作者微信公号【爸鼻马迷】      ID:Lucytalkshow

写文章最忌讳的,就是生搬硬套大道理,再用连篇累牍的论据来强化灌输。所以,在本文的开篇,小编先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话说古代巴比伦有一个矿工,我们暂且称呼他为哈桑。哈桑和其他上百万名矿工一起,肩负着一个伟大的任务:攀登通天的巴比伦塔,凿通天堂水窖,最终找到大家膜拜已久的天神。

既然巴比伦塔可以通天,那么哈桑和他的同事们就必须徒步攀登四个月,才能到达塔顶。一路上,哈桑目睹了巴比伦塔的神奇之处。比如塔的通道分为上下两路,彼此并不想交,所以尽管在塔上劳作的有上百万人,也不会发生堵塞混乱;比如根据日照温度和不同高度的气候条件,造塔用的砖块以及粘合剂的材质截然不同;再比如人类已经在塔的不同位置形成了定居的社会族群,毕竟上塔或者下塔一次实在太过周折……

四个月后,哈桑一行来到塔顶,触摸到了天堂的穹顶。面对构成穹顶的广阔无际的花岗石,矿工们想尽办法在穹顶当中开凿出曲折的通道。因为考虑到天神曾经降下大洪水惩罚人类,所以矿工们在通道中打造了很多可以滑动关闭的石门,以阻挡第二次大洪水。

某个夜晚,在通道中熟睡的哈桑还是遇到了大洪水!滑动的石门依次关闭,哈桑却被困在了通道中。濒临绝境的哈桑四处寻找漏水的石缝,在千钧一发之际脱险,碰巧进入了一个黑黢黢的孔洞。他沿着孔洞艰难地爬行和摸索,朝着越来越光亮的前方拼命地攀爬。最终,他爬出了孔洞,来到了阳光明媚、一片黄沙的“天堂”。

一个骆驼商队向哈桑走来。商队头领高兴地告诉哈桑,他们正要长途跋涉几百公里,前往全世界最著名的城市巴比伦,那里有一座通天塔,可以通往天堂。

哈桑意识到自己虽然突破了穹顶,却根本没有到达天堂,只是回到了地面。一想到要把这个消息带给塔顶的伙伴们,还要再历经半年的旅程,哈桑顿时觉得很沮丧。故事结束了。

这个故事并非我的原创,而是一部科幻短篇小说,出自著名科幻作家特德?蒋,名字就叫《巴比伦塔》。作家的主旨体现在篇末的最后一句话:“人类终将学会安分守己。”也就是说,在造物主设定的边界面前,人类没有任何机会,任何痴心妄想都注定徒劳一场。

当然,“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导入这样一个故事,并不意味着小编要全盘接受原著作者宣扬的“宿命论”,而是由此及彼,谈一谈父母抚育孩子的心得。

在这个故事中,我切身体会到的,是两组关键词:“现实与未来”,“愿景与执念”。这两组关键词蕴含着父母对于孩子的抚育方式,也彰显着孩子未来成长过程中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

现实与未来,总是相辅相成。尽管我们已经知道了故事的结尾,也会和主人公哈桑一起感到万般的沮丧,但千万不要认为建造这么一座高耸入云的通天坛就徒劳无效。如果没有上百万人持续多年的连番劳作,如果没有几代人夜以继日愚公移山般地搭建,通天塔不会建成,哈桑不可能进入天堂的穹顶,更不可能洞悉所谓天堂的真相。简而言之,没有巴比伦塔这样的尝试,真相永远都不会露面。不论真相有多么的残酷,都不能抹杀现实中无数工匠的努力。

不论我们是否接受,通往未来的道路总要由现实铺就。没有昨天、今天和明天一点一滴地努力,就永远无法抵达未来。那么,现实和未来到底哪个重要呢?当然是现实!没有现实的根基,未来就是空中楼阁,只是虚妄的幻想。

小编经常听到有家长朋友抱怨,“我儿子为什么这么笨?”“我闺女脑子不灵光,数学从来就没及格过。”这就是混淆了现实与未来的界限,因为父母错把别人家孩子的现实,当成了自己家孩子的未来。对于父母而言,孩子今天的努力是现实,而孩子长大后的模样才是真正的未来。不论孩子是否能成为学霸,只要孩子努力,他终究会踏上属于自己的发展轨道,而不是被硬拉进别人的轨道竭力地追赶。

如果巴比伦的工匠们一边辛苦地搬砖造塔,一边想,“人家天神造塔就不用这么费劲,转眼间就造成了。”那么,小编敢打赌,这座塔永远也盖不起来!因为,循着这样的逻辑,就是在用别人的现实对照自己的现实,用别人家孩子的对比自己家的孩子。这不是在为孩子鼓劲,这是在给孩子泄气。

以成败论英雄,以成绩论优劣,这个目前看来颠扑不破的准则其实是有时效性的。在农业社会乃至工业社会,我们需要把人力资源按照智商高低分出等级,从事不同的分工,需要精英来管理。而未来,所谓成功的维度必然是多样化的。孩子只要努力,只要在兴趣爱好的领域中展现出了足够的热情和特长,父母就没有理由把他们限制在考卷的单一维度之上。只要孩子们付出了努力,他们就会拥有自己的未来,而不是千篇一律,只是学霸的未来。

愿景与执念,总是两相对立。愿景,就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对未来的大胆畅想,而执念,则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对未来的单一推导。在通过愿景的道路上,目标可以有调整,甚至方向也会发生转变,而执念则是一去不回头,不撞南墙不死心!

故事中的哈桑之所以沮丧,就是因为执念的破灭。经历千辛万苦,经历九死一生,原以为到达了梦寐以求的天堂,却发现世界并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只是狡黠地转了一个圈又回到原点,多么令人绝望!执念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在努力的过程中,屏蔽了其他一切可能性,只保留了唯一的希望,一旦希望破灭,就不堪想象。

尽管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没有人愿意和哈桑们一样抱定执念,但现实生活中哈桑们的心态又怎么可能是奇谈怪论呢?“你不好好读小学,就考不进好中学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娶不到好媳妇升不了好孩子……”多么顺理成章的一条直线,多么一览无余的生命轨迹!

须知,《巴比伦塔》的故事已经道破,这个世界的未来充满了变化,它自有计划。父母的聪明之处,就在于破除执念,把自己的认知与孩子的未来同频,一起放进未来的趋势之中进行考虑。

在该打牢知识基础的时候一刻也不放松,在该树立人生观的时候予以矫正,在该明辨是非调整航向的时候予以理解,在该大展拳脚的时候全力支持,才是父母对于孩子的明智之举。在父母科学愿景下成长的孩子,才是幸福的孩子。

孩子从小就在培优的辅导班奔波,在需要用考试验证成果的时候却碰到了电脑摇号;孩子在象牙塔中十年苦读,在需要择业的时候却遇到人工智能改变职业现状;孩子在需要谈婚论嫁的时候,却发现自己除了读书原来不懂人情世故……大大小小的失望、沮丧,造就无数个沮丧失望的哈桑,多么可悲!这就是执念的可怕之处。

面对未来的诸多不确定,执念不可留,面对日新月异缺乏借鉴的未来,父母必须树立愿景。

不管你我愿不愿意,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就在那里。为人父母,不能强求自己的学识永远跟得上时代的脚步,但我们可以督促自己站在巴比伦塔的塔顶之上,思考孩子的今天明天乃至未来。没有今天的努力,就不会有未来的收获,唯有灵活的愿景才能贴近时代的需要。而那些关于努力、成就、未来的一切,都必须破除单一维度的执念。

所以,我要套用《巴比伦塔》的结束语来作为自己的结尾:身为父母,终将学会破除执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