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古典诗词中,常有蓑衣形象出现,而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它的材料便是常见的棕榈叶。棕草制品,古来有之。棕编属于叶编的范畴,它始于三国时期,至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棕编综合运用草编、竹编中的一些编织技巧,通过撕、拉、绕、穿、刺等方法进行艺术创作。 棕编作品颜色不同,浅黄的是用烘干过的棕榈叶编织的,因为脱干了水分,作品可以保存数十年,而翠绿的是新鲜叶子编成的,虽然好看,但保存时间不长,时间久了会变形。就像刚刚的玫瑰就是用新鲜的棕榈叶编织成的,如果撒上一点水则更加生动逼真,却不能长久保存。 棕编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来编制的工艺品。作为原材料的棕榈是一种常绿乔木,民间艺人采集棕叶,编织成各种昆虫动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但一个精巧的棕编作品要经过选材、熏蒸、浸泡、编织成型、刷漆烘干5道工序,而且还要注重作品神、形、趣的完美结合,至此,活灵活现的作品才能算真正完成。 棕编可根据用途分为两大类:生活用品和工艺美术。工艺美术棕编就是先用采集的棕叶为原料,通过蒸煮晾干、编织成形,然后刷上清漆、烘干定型,再配上底座或者配置其他相关附件而最终固定成形的作品。其情趣极浓、纹理色泽朴实自然,集艺术性、观赏性、收藏性于一体,是极具中国民间特色的工艺礼品。 棕榈叶的编织看起来材料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日复一日的棕编,是一项非常耗时、费事的工艺。它需要用棕榈叶和铁丝来编织,还需要剪刀、尖嘴钳、穿针及美术刀来做工具,而在编制过程中还要结合不同的编制方法。 作为传统手工艺,棕编也有千年的历史了,旧时不少手艺人以此为生,而今搞棕编的人寥寥无几。原因较多,主要是较费时间,一件小的作品制作前后需要一个多小时,更不谈较为复杂的作品了,到最后凝结了心力与苦力的劳动成果却赚不了几个钱,这使得较多的棕编手艺者放弃这一职业而改行谋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