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本关于“轻”的书,一经改编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寻梦向天歌 2019-08-27

那个时候,我深深渴望的唯一东西就是清醒的、觉悟的目光。终于,我在小说艺术中找到了它。所以,对我来说,成为小说家不仅仅在实践某一种文学体裁,这也是一种态度,一种睿智,一种立场。
——米兰·昆德拉


音乐的痕迹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在20 世纪欧洲小说史中非常特别和耀眼。他的小说的音乐性、中欧性和哲思的光芒使他处于耀眼的中心位置,成为“在世的最伟大作家”之一。他对欧洲小说的清理、发现和理解,也使我们把欧洲小说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而其脉络理解起来就显得更加清晰。作为一个流亡作家,他早年从捷克斯洛伐克来到法国巴黎生活,由于长期在法语的环境中写作和思考,后期更是直接用法语写作,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歌德所说的“世界小说”的某种特性。
1929 年4月1日愚人节这一天,昆德拉出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二大城市布尔诺,他的父亲卢德维克·昆德拉是捷克斯洛伐克著名的音乐家,当过雅那切克音乐学院的院长,这给昆德拉的音乐修养带来了先天的优势。他母亲喜欢读书,喜欢各种艺术,因此,他的家庭里文化气氛浓郁。父亲的音乐家职业对昆德拉的影响很大。他父亲在他小时候就开始培养他的音乐细胞,教他弹奏钢琴,成年之后,虽然昆德拉成了作家,但是音乐的结构和旋律,对他的小说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无论是他的小说结构还是叙述的语调,总是有着强烈的音乐性。可以说,昆德拉的小说和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现代音乐修养的人更容易进入他的小说世界。比方说,他早年的文学评论随笔集《小说的艺术》和最新的小说评论集《帷幕》,都是由七个部分构成,他的不少长篇小说都像一部交响乐那样,分成七个部分。这些带有交响乐结构和内部旋律的小说有:长篇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活在别处》《不朽》《玩笑》《笑忘录》等,还有他的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一译《欲望的金苹果》)也是由七个短篇小说构成的,就像是一个由七个侧面构成的立体长篇小说。“七”这个数字,在昆德拉的小说结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他结构小说的形式基石和心理暗示。
昆德拉一生都受到音乐的影响,他自己也会作曲和演奏,但是,最终他没有向音乐的方向发展,而是走向了文学创作。他的堂兄是一位诗人,因此,少年时期他就受到了堂兄的影响,他最开始接触和写作的文体是诗歌。在20 世纪50 年代,昆德拉出版了几部诗集:《人:一座广阔的花园》长诗《最后的五月》爱情诗集《独白》。根据这些诗集的出版年代,可以看出昆德拉一开始所具有的那种创作诗歌的巨大热情,几乎两年就出版一部诗集。这些诗集带有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和风格,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现实生活有着批判和讽刺,他的诗歌里的声音清醒、语调沉着冷静,充满了理性的思考。这在捷克斯洛伐克提倡一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环境里,一开始就显得卓尔不群。
中学毕业之后,昆德拉当过一段时间的工人和爵士乐手,后来进入布拉格电影学院学习。毕业之后,他留校担任教文学写作的老师,同时,停止了诗歌写作,转而写了一本研究捷克斯洛伐克现代作家万楚拉作品的评论《小说的艺术》。这本《小说的艺术》和后来他在法国出版的那本谈论小说创作的《小说的艺术》完全不一样。1960 年,这本评论出版了,从此,就再也没有再版过。同时,昆德拉还写了三个话剧剧本,其中一部叫作《钥匙的主人们》。这几出话剧深受法国荒诞派戏剧的影响。就这样,在1960 年之前,30 岁的昆德拉已经在音乐、美术、电影、戏剧、文学理论和诗歌领域都做了探索。他逐渐地发现,自己可能更适合用以上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为影响和背景,而去写小说。于是他就转向了小说的写作。1963 年,昆德拉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可笑的爱》,这个集子收录了他最早创作的三个短篇小说,后来,他又出版了两个小册子,收录了其他的七篇小说。但1970 年的《可笑的爱》的新版本收录了八篇小说,去掉了两篇他认为不成熟的小说,等到最后在法国出版的最终版本,则变成七篇小说了。我们现在在中国通常看到的这个小说集的翻译本,也都是七个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有着鲜明的哲理性、音乐性和戏剧结构。有的小说画面感非常强,可以看到电影对他的影响,有的小说在叙述上有停顿和插曲,显示了他对现代主义小说的理解。这些小说的题材大部分是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当时特殊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带给人的威压的感觉的。他说:“那个时候,我深深渴望地唯一的东西就是清醒的、觉悟的目光。终于,我在小说艺术中找到了它。所以,对我来说,成为小说家不仅仅是在实践某一种文学体裁,这也是一种态度,一种睿智,一种立场。”
昆德拉对写作非常认真严肃,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出版于1967 年,时年他38 岁。这部小说第一次描绘了他所经历的时代带给人的禁锢、迫害和创伤:小说的主人公卢德维克爱上了女同学玛尔盖达,他在邮寄给她的明信片上开了几句容易引起歧义的政治玩笑。结果,卢德维克被开除了党籍和学籍。15 年之后,卢德维克被平反了,遇到了当年批判他的人、党的书记曼内克,他决定,勾引曼内克的妻子海伦娜作为报复。但是当他把海伦娜勾引到手之后,却发现曼内克不仅另有情人,而且又成了新的时代的楷模——曼内克永远都是站在时代的前面的得势者。这使卢德维克感到了荒诞和哭笑不得,觉得历史和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小说虽然和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意识形态有抵牾,但是它顺利出版了,发行了几十万册,成为该年的畅销书,还被拍成了电影,这部小说也走出了国门,被翻译成欧洲很多国家的语言。但是不久,昆德拉就因为这部小说惹了麻烦。


笑的备忘录
米兰·昆德拉在政治上从来都不过于激进,因此,后来捷克的总统瓦茨拉夫·哈维尔对他的批评很尖锐。长期以来,昆德拉也不再被看作是一个捷克作家,他的作品很晚的时候才重新在捷克出版。在捷克,博湖米尔·赫拉巴尔、伊凡·克里玛和瓦茨拉夫·哈维尔的声誉都比他高。但是,这里面有着复杂的政治和文化因素。在对整个欧洲小说史的贡献上,我认为昆德拉的地位显然要高于上述三个捷克作家,关于这一点我在后面再详细分析。

1968 年,由于捷克斯洛伐克国内人民掀起的社会民主运动可能使整个国家脱离苏联主导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军队的坦克长驱直入,进入了布拉格,平息了社会运动。捷克斯洛伐克被占领了。开明的政治领袖立即换成了保守僵硬的、苏联政权可以控制的代理人,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立即收紧了。在这种情况下,热销了大半年的《玩笑》被禁了。昆德拉也从电影学院里被撵了出来,被迫干一些体力活。在压抑和沉闷的年代里,他没有停止思考和写作,1973 年,他无法在本国出书,就在法国出版了第二部长篇小说《生活在别处》。“生活在别处”是法国诗人兰波的一个名句,意思是我们向往的生活,总是在别的地方,而不是在你现在所在的地方。小说塑造了一个叫雅罗米尔的诗人的成长,他生于20 世纪30 年代,死于20 世纪50年代,诗人雅罗米尔成为集权主义的合作者,但最终又成了牺牲品,以年轻的生命见证了那个时代特殊的历史气氛。这个诗人的形象将青春、叛逆、激情和政治、时代与历史都结合了起来,是那个时期捷克一些艺术家的精神写照。不知道为什么,昆德拉笔下的雅罗米尔,总是让我想起来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因为马雅可夫斯基也是自杀身亡,成了一个时代里悲哀的身影。

昆德拉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告别的圆舞曲》完成于1971 年,但是一直到1976 年,才在法国出版。这个时候,昆德拉的作品已经完全不能在捷克斯洛伐克出版了。这部小说以捷克一所温泉疗养院为背景,描绘了几个人之间复杂的情爱关系。小说带有轻松的叙事语态,幽默的对话和迅速变换的场景,将沉溺在情爱中的几个人的人生境遇描绘了出来。小说的一些热烈的性爱场面和哲理思辨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也是后来昆德拉特别为人所热议的地方。按照作者自己的话来说,这部小说“是一部五幕的闹剧”,小说隐含着对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苏联占领时期的捷克斯洛伐克人的精神面貌和世俗生活的批判。1968 年,昆德拉还写了一部改编自法国作家狄德罗的小说《宿命论者雅克》的三幕话剧《雅克和他的主人》,以三个松散的故事,将原作中自由散漫的风格演绎成了严谨的戏剧作品,十分有趣。

1975 年,由于昆德拉不断地遭受压制,作品无法在国内出版。在法国有关人士的努力下,他和妻子一起来到了法国,从此成为流亡在法国的作家。他对法国文化心仪已久,法国是他的精神故乡和灵感源泉之地。来到法国,离开被苏联的铁蹄践踏的祖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当代政客所制造的文化恐怖的气氛,是他当时一个大胆而无奈的选择。为此,他和后来成为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的剧作家哈维尔之间有一场争论。但是,昆德拉似乎有意地要和政治保持一点距离,他更愿意做一个旁观者,更愿意在小说里去创造艺术的永恒价值,这种观念贯穿了他后来在法国写小说的全部过程。
1979 年,他的第四部长篇《笑忘录》在巴黎出版了。这部小说的文体是混杂的,由小说的片段、自传、史料、想象性场面和讽刺散文构成。这些文体以变奏曲的形式被昆德拉严密地组织了起来,形成了一部长篇小说的结构和内容。小说的主题是关于人和权力斗争的,他认为,人与权力的斗争是记忆和忘却的斗争,忘却是道德堕落的表现。小说有着哲理思考的特点,它将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整个欧洲东西方的冷战与对立纳入了思考,表达了昆德拉潜在的文化隐忧——他把对整个欧洲文明的衰落的担忧和对极权主义的恐惧混合在一起了。就是在这一年,他被剥夺了捷克斯洛伐克国籍。两年之后的1981 年,法国总统密特朗宣布,特别授予昆德拉和阿根廷小说家科塔萨尔法国国籍。从此,昆德拉就作为一个法国作家生活在巴黎了,而他和祖国的关系也是长期被争论的话题。


昆德拉最重要的代表作、第五部长篇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于1984 年在法国出版。这本小说和冷战时代的政治气氛有关,但是,它又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哲理小说。我以为,在这部小说中出现的,主要不是对极权主义的控诉,而是对生命存在的感觉的把握。对轻和重、灵魂和肉体、政治和生命等这些概念背后的感觉,昆德拉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诗性的表达。小说的故事讲得很扎实,前后呼应,有着回旋曲一样的旋律美,不像他在《笑忘录》中所做的文体实验那样混杂。在小说中,1968 年苏联的坦克侵入了捷克斯洛伐克,意味着一个历史时期结束了,代之出现的是被苏军占领的压抑气氛。外科医生托马斯是小说的主角,他和女招待特丽莎与萨宾娜的情爱关系是小说的重点。但是,小说的细节无时无刻不在描绘那个特定年代的气氛:压抑的、沉闷的,知识分子遭到了清洗和排挤的,极权主义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最后,托马斯和特丽莎夫妇因为车祸而意外身亡。昆德拉没有利用小说来控诉,也没有正面评价甚至是批评那个时代,他只是呈现了、讲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一些捷克知识分子特定的生活和他们的遭遇。
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部小说的语调,它舒缓、冷静、沉着,就像一曲叙事曲,或者一段很长的、慢悠悠的散步。我感觉在这部小说里弥漫的只是一种情绪和氛围,它逐渐地氤氲起来、模糊起来、诗化起来。小说包括七个部分,其中一些地方还夹杂了少许名词解释,造成了小说叙述节奏的停顿,形成了类似音乐的变奏的节奏感。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情爱和性爱关系像走马灯一样,令人眼花缭乱。主人公莫名其妙的决定导致了各自不同的生命轨迹。在诗性的、哲理性的书写中,人在历史中的具体境遇被表现无遗。
昆德拉还把一些对哲学概念的探讨和对政治历史的分析隐藏在一些段落里,显示了他对1968 年苏联占领捷克导致的捷克社会和历史与文化的停顿和剧变的沉痛思考。大部分读者,尤其是当时的西方读者,都把这本书当作是对极权主义的批判。实际上,这部小说是一部探讨人在特殊制度和特定环境下生存的哲学追问之书。小说里的性和政治都是不断隐现的主题。作为两个重要的特征,性和政治最容易被大众接受和识别。因此,《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首先就是在性和政治方面的醒目和反叛之书,为大众所接受。我还记得,我上大学一年级读的是韩少功的译本,当时就牢牢地记住了小说主人公托马斯和一个女人做爱的情景:“那个女人举起的双腿,就像举起双手投降的士兵。”这个情景描写让我莞尔一笑,因为它实在很逼真。性和政治一直是昆德拉的作品中特别关键的地方。不过,性在他的小说里是显性的,是裸露在外面的,是他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他试图通过人物之间的性关系和性活动,来呈现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波动。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的政治较量和制度隔膜,是小说主人公活动的背景。至于对他的小说中的“性描写过多”的质疑,他回答道:“我不愿意解释为什么性行为在我的小说里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这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领域,一个对我来说十分亲切的领域。小说家有他自己的界限,出了这个界限他就无法再对自己的小说讲理论了,这个时候,他就必须知道如何缄口不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畅销很久,还被改编成了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电影奖,进一步地扩大了小说本身的影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最能体现昆德拉的作品风格、美学气质、文学理想和结构方式的作品,也是他最好的小说之一。这部小说的出版,使昆德拉一跃而成为当今在世的最受人瞩目的作家之一。而对于这部小说,不同的读者无论是从文学、美学、政治学、社会学各个方面来解读,都可以获得他想要的东西,这就是这部小说的厉害所在。也就是说,这部小说的杰出的地方还在于它的开放性和模糊性,它的艺术氤氲的独特气质。尤其是当你认为这是一部政治小说,一部描绘冷战时期捷克斯洛伐克被苏军占领后的知识分子的处境之书的时候,昆德拉会严肃地告诉你,这其实只是一部爱情小说,和《玩笑》一样,不是一部反抗的意识形态之书。他的强调耐人寻味。过了很多年,我们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说。这部小说充满了多义的色彩,他自己说:“小说的精神是复杂的精神,每一部小说都对读者说‘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这是小说永恒的真理。”
读者往往对小说题目中的“轻”感到疑惑。那么,什么是昆德拉所说的“轻”呢?对于这个进入他的作品的最重要的概念,我们还是听听他自己的解释吧:“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是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是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力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地,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这就很好理解昆德拉所说的轻了。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中还有一个概念非常重要,就是“kitsch”,这个词在韩少功的译本里被翻译成了“媚俗”。但是,这个词源在德语的词汇中,原先指的是矫揉造作或者拙劣的文艺作品。因此,“媚俗”这个译法重点落在了“俗”字上,并不很准确,却很生动。昆德拉把这个词汇发展成了一种哲学和文化学概念。在小说中,他展示了这个词汇的丰富含义:当被迫害者和迫害者一起用食指指着群众的时候,当标榜自由和民主的美国参议员与布拉格检阅台上的极权政府官员露出一模一样的微笑的时候,当那些试图“拯救”第三世界贫困人民的欧洲明星们到柬埔寨与效忠当权者的游行示威者发生戏剧性对抗的时候,同样都是在搞着一场闹剧。他们都没有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分,是一样的,都是“媚俗”的表现,是人类本性的一种普遍状况。这让我想起2008 年中国举办奥运会前夕,在崇尚民主自由的法国,在巴黎,中国传递的火炬被一些人阻塞和抢夺的丑陋事件。这就是昆德拉的厉害所在,也是我们理解当代世界的一个很好的词汇。这个词汇是进入昆德拉的小说世界的一个最关键的词汇,他的很多小说都是“去kitsch”式的书写。


本书为著名作家、诗人邱华栋选择十三位现代文学大师:普鲁斯特、卡夫卡、博尔赫斯、巴别尔、加缪、君特·格拉斯、福克纳、卡尔维诺、米兰·昆德拉、麦卡锡、大江健三郎、卡佛、石黑一雄,从个人的阅读经验出发,对其作品进行精微观察描述,对作家的整体创作进行了独到的剖析和把握,解读与分析深入浅出,既带我们领略了大家的风采,也给我们带来了世界文学的诗性观照。
 
邱华栋,著名诗人、小说家,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主要作品有:诗集《从火到水》《花朵与岩石》《世间最美的情诗》等,长篇小说《夜晚的诺言》《白昼的躁动》《正午的供词》等。另有中短篇小说集、电影和建筑研究文集、文学评论集、散文随笔集等数十部。多部作品被翻译成日文、韩文、俄文、英文、德文、意大利文、法文和越南文发表和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