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绝艺几人传——孙氏武学印象

 漾太极 2019-08-27

作者|童旭东

孙禄堂武学行以极还虚之道,融通百家,体用兼备,善养浩然之气,复人本来之性体,育以志之所期力足赴之之能,其学与道同符,既浑灏深古,又鼎革出新,乃卓然独立之学术。这是孙禄堂武学与其它武学的区别。

1946年孙剑云老师由重庆到上海时,在欢迎孙剑云老师的宴会上,陈微明先生就即席而作:

“英名悲宿草,绝艺几人传?弟子头俱白,江山血洒先。相逢离乱日,话旧斗争年,俊杰存孤女,宣传赖尔贤。”

在座的姜容樵感慨万千,步韵一首《忆禄堂师兄》:

“国术四千年,绝技几人传?从来虎贲勇,惟有禄堂先。三家合真谛,百艺铸一拳。技击称独步,道德类圣贤。”称赞孙禄堂先生武功卓绝,道德崇高。但从陈微明先生的诗句中隐含着当时修为孙禄堂武学者多已老迈并处于隐修的状况,因此把宣传绝学的任务寄托在孙剑云老师的身上。

孙剑云与周仲英、章启东、支燮堂、李世戡、周锡琛等诸师兄孙剑云与周仲英、章启东、支燮堂、李世戡、周锡琛等诸师兄

当年习孙氏武学者,大多艺高而名隐,这是孙门前人之门风,孙禄堂先生开始本欲从隐修之道,后受其师郭云深先生之托,嘱他带领众人振兴终南派(即形意、八卦、太极三派的合称)。

孙禄堂先生负有老师的嘱托,所以,想隐名也隐不住,加之孙禄堂先生艺臻绝顶,技击功夫独步天下,武学继往开来,开一代宗风,极大地振兴了终南派,因此虽一生低调,亦享有至高声誉。

到六十岁后,功成身退,遂有出世之念,然而因家中意外变故,直到七十岁后,孙禄堂先生才力辞各职,遂能隐修。

因为有孙禄堂先生这座武学巅峰的遮蔽,其子孙存周先生才做到了艺高名隐,孙存周先生一生都不允许别人宣传自己包括自己的拳派。

因为父子俩如此行事,使得孙门第二代中多行事低调,如裘徳元、齐公博、孙振川、孙振岱、崔老玉、曹秃领、张玉山、张洛瑞等都是艺高名隐者。虽然他们艺臻高境,但是他们极少授徒,甚至很多人终生未收弟子,故后人鲜知其名。

孙存周与崔文澜、章启东、叶大密、牟八爷等孙存周与崔文澜、章启东、叶大密、牟八爷等

孙门第三代中的高手也是如此,如董岳山、陈垣、牟八爷、胡六爷、驼五爷等。他们都没想吃武术界这碗饭,也没有想开山门收徒弟,只想着自己多下功夫,长自己的本事或陶冶情志,就怕有人来打扰,所以,更不想在这个行当里出名了。

尤其是1949年后,由于社会环境变迁,这些过去社会地位相对高的人更不想在社会上露头,他们大多处于隐居状态,以孙氏武学独善其身。

可能有人会质疑:你们这么讲,是不是把孙门前辈神话了,说的太离谱了?

答:我对孙禄堂武学的介绍,完全是根据史料记载、当事人口述以及我的亲身接触和实际体会。孙禄堂武学与道同符,技击效力卓绝,超乎想象,所以凡编造之事都只可能比其真实境界更低,而不可能更高,因为其真实境界是编造者无法想象的。

如张永安编写的《武林奇侠传》、刘桂祥、詹乃德编写的《武神孙禄堂》等,他们编造东西比史料记载的孙禄堂的真实造诣低了几个层次。

以裘徳元先生为例,早在1933年出版的《国术名人录》中,裘徳元先生就被金警钟先生列为清末民初的108位名家之一。但是裘徳元先生不求闻达,为人低调,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不是迫不得已,绝不露自己的功夫,然而其技击功夫神妙莫测。

台湾太极拳名师郭连荫晚年回到大陆,曾询问裘徳元先生的传人。郭连荫说他曾亲身体验过裘德元先生隔空制人的能耐。郭连荫认为裘德元先生是他所接触过的武术家中功夫最深厚者。

此外,裘徳元先生掌功神奇,有吸力,能吸住三十斤重的铜球,掌心朝下走塌掌,身法奇妙,轻功高超,其技击功夫令八卦掌名家李文彪先生自叹不如、佩服不已。裘徳元先生在推手上亦有独到造诣,与一般的太极拳推手截然不同。

有一年,裘徳元先生来看望孙存周先生,碰巧有位太极拳名家某也在孙存周先生家做客。孙存周先生向那人介绍说:“这位是裘先生,功夫好,他是我父亲最好的弟子。”裘德元先生连忙摆手:“哪里话,我这点东西比存周兄差得远。”三个人聊了几句,因裘先生不愿意跟门外武术界人士来往,于是借故要去隔壁看望孙剑云老师,准备离开。

这时某提出要跟裘德元先生搭搭手,裘徳元先生推辞说:“我不懂打手。”某说:“连存周都说您的功夫好,您就别推辞了。”裘徳元先生见孙存周先生也不为自己打圆场,无奈之下,只好与某搭手,触之刹那,某双脚离地半尺余,身体停在空中片刻,随之裘徳元先生将某放下。某惊愕的目瞪口呆,要求再试一次,裘徳元先生于似挨未挨之际,再次令某双脚离地,这次约一尺余,裘徳元先生将某放下。某对裘徳元先生说:“您这是什么功夫?我感觉自己在您手里象个风筝,心肝肺还在您的手里拿着。”

裘徳元先生说:“您真会拿我说笑,您是有意配合我做这个小游戏。”某走后,裘徳元先生对孙存周先生说:“你怎么非要逗他跟我搭手?”孙存周先生说:“最近有人散布说我爸爸只教儿子,不教徒弟。所以我得让你这个做徒弟的显示一下功夫。”

裘徳元先生早年得罪江湖黑道甚深,退出江湖后尽量不得罪任何人,然养气功深,其造诣实非一般人可比。裘徳元先生于孙氏三拳兼修,以孙氏八卦拳为主。一生低调、隐行。然他派拳师与之接触者皆惊叹其武功绝高,视为天人。

裘徳元先生仅仅是孙门第二代中的代表之一。上海的支燮堂、周仲英等先生也是如此,技艺高超,低调隐修,少为人知。

不久前笔者在万勇南先生的收徒仪式上遇见了周洪根先生,周洪根先生跟从过很多老师学拳,其擅长武汇川一系的杨氏太极拳、张士林一系的终南形意拳和宫宝田一系的八卦掌等。他的武汇川一系的杨式太极拳学自华春荣先生。

在吃饭的时候他对我讲,上海有位周仲英先生,是位医生,一辈子没有结婚,是孙禄堂先生1929年收的弟子,形意拳的功夫很深,伸出一只手来没有人能撼动分毫,他稍一动,就把对方扔了出去。但是他不在武术界露面。

此外,河北沙河还有位胡俭珍先生,1920年拜在孙禄堂先生门下,1934年他编辑了《孙禄堂先生轶事》。胡俭珍先生的族侄胡顺安先生记载胡俭珍先生不仅擅长点穴制人,而且具有揉豆碎石,石裂而绿豆完好的功夫,其为人极为低调。

胡俭珍先生解放前是中国银行的襄理,解放后一直处于隐居状态,亦没有继承其武艺的弟子。孙门第二代中似这类人物不在少数,不一一枚举。

孙禄堂武学在技击上讲究只有一,一击必杀。这些都是1949年后不能提倡的。所以孙禄堂武学的技击功夫被埋没了半个多世纪,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重新整理宣传。

而1949年后,无论是官方武术界,还是民间武术界,他们所崇尚、所宣扬的功夫多是一些异化了的东西,如体操化的武术表演、推手、搭手发力等。对于与实战技击相关的神意、速度,体能、劲力、抗击能力,技战术等重要的技击要素鲜有深入的研究。

对于武学的修身作用,在改革开放前更是提都不能提的,完全是被批判的东西,这种左倾余毒至今尚存。因此,诸多因素造成孙氏武学真艺如今近乎广陵散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