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小大之辩到无用之用:《逍遥游》的逻辑与思想

 鹏天阁隐龙斋主 2019-08-27

蝴蝶与庄子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逍遥游》)

庄子梦中化为蝴蝶。梦境真实,以至他自认为一只蝴蝶。忽焉梦醒,才想起是周非蝶。阅读本段,难免疑惑:普通人不会分不清梦境与真实。因为人之一生,昼长夜短,醒来的时间远多于身处梦境的时间。我们通常有足够(甚至过多)的时间去确认醒时的现实感,而加强“梦境是虚妄”的认识。

庄子并非没有此类经验。但当他把这一事件哲学化后,就呈现出不同的景象了:他是从更大的尺度去理解事物的。相对于白天,梦很短暂;相对于人生,一天很短暂;相对于人类历史,人的一生很短暂;相对于宇宙终始,人类历史很短暂。从宇宙的角度来看,人生难道不像一场极短的梦幻吗?

这是庄子的哲学相对论。

从小大之辩到无用之用:《逍遥游》的逻辑与思想

从小大之辩到无用之用:《逍遥游》的逻辑与思想

从小大之辩到无用之用:《逍遥游》的逻辑与思想

斥鴳与鲲鹏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鲲鹏之大,斥鴳之小。小者难以理解大者,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反过来,鲲鹏又何曾能够理解斥鴳?庄子说:“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走得越远,需要准备的粮食越多,只是如此而已。

无论小大,都需要依赖外物而行为。没有空气,大鹏无法作万里之行;没有蓬蒿,斥鴳也难以腾跃翱翔。宋荣子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许由不愿越俎代庖,也如斥鴳笑鲲鹏一般。

所以,庄子笑斥鴳,也笑鲲鹏。两者都只是“五十步笑百步”,却囿于“小大之辩”,不知相对于“真正大之物”,它们都是小的。这“真正大之物”,是宇宙,是无极,是道。

从小大之辩到无用之用:《逍遥游》的逻辑与思想

从小大之辩到无用之用:《逍遥游》的逻辑与思想

从小大之辩到无用之用:《逍遥游》的逻辑与思想

有用与无用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齐物论》)

全身的骨节、孔窍、脏腑等,都齐备于一身,哪个更亲?庄子如此发问,便引出了他的一个核心观念:万物是一体的,是手与足、骨骸与脏腑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一切个体,都是某个母体身上的一部分。这“母体”即宇宙、即道。将事物区分来看待,辨别亲疏远近、高低贵贱,是错误的根源。

不知何时起,个体从自然、宇宙的整体中割裂出来,成为一个个“我”;为满足个体“利益”,使其朝“好的”方向发展,远离“坏”的境遇,人们于是从外界争夺资源,损他者而利己。世界于是陷入了混乱。

有利于自己的,便是“有用”的,否则便是“无用”。然而利于个体,真是“有用”吗?就如同一个贪吃的人,为满足口腹之欲,而吃掉身体其它部分,不久后这人也将死去。

我们所说的“有用”,通常暗含着“对某部分有用”、“对某些人有用”、“对某些阶层或利益集团有用”的意思。这种“有用”,如同癌细胞一般,疯狂滋长,侵蚀了人类整体的营养,使其陷入虚弱病态。而“无用”,与之相反,却意味着摒除了剜肉补疮式的“有用观”,试着从整体去看待人类命运。不得不说这有其高明之处。

于是庄子教训惠施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道至大而无用。因为任何一个个体都是“道”的一部分,没有哪个个体能将“道”据为己有。他不能为道测量疆界、定义所有权、切割成块、购买或出售。他是“道”这头巨兽身上一粒细胞、一颗疣子。当这“道”运转良好,个体便得享天年,与自然化而为一。但这“得享天年”、“与自然化而唯一”算不得“有用”。它无所谓“有用”、“无用”,只是一种超脱了人类语言概念的状态罢了。

从小大之辩到无用之用:《逍遥游》的逻辑与思想

从小大之辩到无用之用:《逍遥游》的逻辑与思想

从小大之辩到无用之用:《逍遥游》的逻辑与思想

“我”与“道”

大道无言。宇宙起于洪荒、混沌,那时万物不分、浑然一体,“如婴儿之未孩”,像婴儿还没长大,没学会言语、概念、逻辑。后来,人们开始用语言、思维、概念、逻辑等工具去区分万物,区分“我”与“他”,又在诸多被区分之物中定下次序、贵贱、大小、高低……文明于焉开始,人的烦恼痛苦也于焉开始。

从“我”的概念的诞生,有了“小大之辩”;从“小大之辩”出发,人们判断事物“有用”、“无用”及“用处大小”;“有用”之物终究需依凭外物,要达到“逍遥游”,便需要重新融入于“道”,回归于“无我”。

显然,这“逍遥”,不是作为个体的、或整体之一部分的“逍遥”,而是“道”的逍遥。“道”包罗万象,道外无物。“我”融于道,道即是“我”。没有什么可以阻碍道,道也不需要依附外物。道只随自身意志而动。因此道的本质便是自由、逍遥。“我”已无我,“我”即是道,“我”因此也获得了“逍遥”。

所以,生老病死、荣辱富贫、美丑善恶、贵贱强弱等等,都只是误将肉身体认为精神意义上的那个“我”,与世界相区别的结果罢了。当人们学会“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进而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便没什么可以惊扰他了。

从小大之辩到无用之用:《逍遥游》的逻辑与思想

从小大之辩到无用之用:《逍遥游》的逻辑与思想

从小大之辩到无用之用:《逍遥游》的逻辑与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